Socrates: Where are you ? Millman: Here............ Socrates: What time is it ? Millman: Now.......... Socrates: What are you ? Millman: This moment.
Friday, January 31, 2014
闔廬伐楚與《孫子》軍事思想的實踐
發生在公元前506年的吳楚柏舉之戰,是小國戰勝大國的成功戰例。吳國在實施這一戰略目標的過程中,每前進一步都是吳國君臣充分運用鬥智鬥勇的軍事謀略取得的。日漸發展起來的吳國,欲霸中原必須打敗和削弱阻礙他北上的大國楚,才能威攝北方諸侯國。然而,楚國勢力已北達淮河南北,東抵吳越西部,況且又鼓力越國騷擾吳國南疆,幾乎對吳形成包圍態勢。吳國想改變這種侷促東南一隅的局面,幾代人的努力都未奏效,直到吳王闔廬時期才把這一願望變為現實。
闔廬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國君,在他即位前後廣攬一批能治國、懂外交、會治軍、並有卓越軍事才能的人才.在伍子胥、孫武、伯嚭等人的輔佐下,正確判斷列國間的政治形勢,採取符合實際的政治策略和軍事謀略,積極主動出擊解除楚對本國的威脅,在翦除那些依附楚國與吳為敵的小國和地方勢力的同時,又巧妙地利用楚與附屬國之間的矛盾,結成反楚聯合同盟,既削弱楚在北方的影響和軍事力量,又可以形成共同打擊楚國的軍事聯盟,為吳伐楚創造了有利條件。
吳國君臣在這種有利條件下,果斷地以長途奔襲的作戰方式,結合實際,成功地運用針對楚軍的戰略戰術,最終在楚國腹地柏舉擊敗其主力軍,迫使楚國君臣棄城四散奔逃,而吳國君臣達到預期的戰略目標,實現「西破強楚,入郢」的目的,為以後北上爭盟奠定基礎。
一、闔廬伐楚的準備與實施
闔廬即王位後,積極籌劃西伐強楚,解除北上的障礙,因而組建治國強兵的指揮中樞成為第一要務,把幫助他奪權的伍子胥舉為行人,「與謀國政」,繼之將楚亡臣白嚭任為大夫,「與謀國事」,又任命伍子胥舉薦的孫武為將軍,負責訓諫軍隊。[1]
這些富有政治軍事才能的傑出人物,為吳王穩定國內政局後,便開始追殺王僚時派出伐楚未歸而叛吳的公子掩餘和燭庸,才能消除鞏固政權的隱患,因為他們分別逃往受楚國控制的徐(安徽省泗縣)和鍾吾(江蘇省宿遷縣)二國[2],故「吳子使徐人執掩餘,使鍾吾人執燭庸,二公子奔楚」,被安置在楚北境養地(河南省沈丘縣)。親楚的徐和鍾吾放走二公子,吳王的目的落空,闔廬便施以強硬手段,派軍「執鍾吾子。遂伐徐,防山以水之。」引山水灌徐,於是「滅徐」[3]。吳以兵小試徐、鍾吾,楚軍未能奈合吳國。從此拉開了吳西破強楚的序幕。
初戰告捷的闔廬躊躇滿志,決意要伐楚,向伍子胥征訊伐楚的計策。針對楚國執政大臣不合,號令不統一,遇事爭功或推委塞責的狀況,子胥向吳王獻破楚的對策,提出「若為三師以肄(肆)焉,一師至,彼必皆出。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楚必道敝。亟肄(肆)以罷之,多方以誤之。既罷而後以三軍繼之, 必大克之。闔廬從之,楚於就乎始病。」[4]
這種輪番出師,疲勞楚軍的戰術,必使楚軍疲於奔命,抓不到戰機,也摸不清吳軍的攻擊目標,日久便導致戰鬥力鬆懈,最終喪失對吳軍的警惕性,失去應有的防守措施,從而為吳軍打開深入楚腹地的通道準備了條件[5]。
吳國推行子胥疲勞和誤導楚軍的戰略戰術,不斷打擊楚及其屬國,《左傳·昭公三十一年》記載,繼滅徐之後,「吳人侵楚,伐夷(徐子新封地,與養為鄰),侵潛(安徽省霍山縣南)、六(安徽省六安縣)。楚沈尹戍帥師救潛,吳師還。楚師遷潛於南岡(霍山縣北)而還。吳師圍弦(河南省息縣南),左司馬戍、右司馬稽帥師救弦,及豫章(與潛、六鄰近),吳師還。」這是執行「彼出則歸,彼歸則出」戰的略方針,認真用「子胥之謀」,使吳軍得以用較小的軍事力量,靈活機動的牽著楚軍東奔西跑,消耗其軍事實力,屬國也在岌岌可危的狀態中爭扎。
吳國正是在這樣的軍事行動中,分兵「拔舒(安徽省廬江縣內),殺吳亡將二公子(掩徐、燭庸)」[6],即攻克養地剷除了借助楚國待機推翻闔廬的勢力,吳國的心腹之患解除。同時也使楚國東北部的軍力大大削弱,為吳入楚減輕軍事阻力。
在楚東部軍力減弱的情況下,吳國君臣又策劃調動楚軍主力東進北上,相機加以重創,力圖從整體上削弱楚的軍事實力。恰好楚令尹囊瓦要帥師「伐吳,報潛,六之役。」[7]因勢利導,吳策動「桐(安徽桐城縣北)叛楚」,又通過舒鳩人(安徽舒城縣地域)對楚說,「以師臨我,我伐桐(為楚伐桐),為我使無忌(不必猜忌吳的誠意)。」楚令尹果然帥師東進伐吳,把大軍集結在豫章。吳軍的戰船也如期在豫章出現,作出伐桐的假象,實際上卻「潛師於巢(與桐鄰近)」待機而動,吳突然於「冬十月」攻擊豫章,大敗楚軍。「遂圍巢,克之,獲楚公子繁」。[8]
這種誘楚東進,誤導軍情,打擊楚軍的戰術,正是吳人堅持的「多方以誤之」的作戰方略。此次吳預設作戰方案的成功,不僅打擊楚主力軍,而且使楚又喪失巢地和守軍,使楚東北部的軍力更無力阻止吳軍的進攻。
吳襲楚的諸多戰鬥,楚軍節節失利,但楚國的決策者並未察覺吳的戰略意圖所在,故令尹子常於豫章兵敗後,沒有在東部增兵設防。吳軍的指揮和戰鬥力高於楚國,然兩國兵力相較,楚國仍不失為大國氣勢。吳要伐楚,還要看諸侯國間的形勢變化,此時晉、楚兩國都無力爭霸,而受制於楚的蔡,唐二國因子常貪得無厭遭留楚之辱,失去心愛之物的蔡侯歸國後「如晉」,以人質作抵壓「請伐楚」,被婉言拒絕[9]。
諸侯國間的向背變化,再加上楚為蔡貳於己而「圍蔡」的軍事行動後果,更促進這種向背關係發生劇變。吳國君臣緊緊抓住這個機會,伍員和孫武獻計於吳王云:「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10]吳王贊同「謀楚」[11]策略,派使謂唐、蔡曰:「楚為無道,虐殺忠良,侵食諸侯,困辱二君。寡人欲舉兵伐楚,原二君有謀。」[12]蔡侯便「以其子乾與其大夫子為質於吳。」[13]於是三國結成反楚聯盟,這使楚國北疆的防守陣線又被打開更大的缺口。
楚國在吳輪番襲擾打擊下,損兵折將失地,兵將已相當疲憊。吳軍正當銳氣上升勢頭,而且又與蔡、唐結成反楚聯盟,自然對楚構成強大的軍事壓力。吳國君臣抓住有利時機,全力推進伐楚之戰,就在聯盟結成之後的冬十月,吳王闔廬率3萬精兵北上入淮,轉而溯淮西進至淮汭捨舟登陸與蔡會師,從《左傳》沈尹戍云:「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來看,「淮汭」當距方城不遠(在河南省黃川縣西北)[14]。以蔡人為嚮導,闔廬弟夫概率5000銳卒為先鋒,聯軍沿淮河向西挺進,而後南向穿越大燧、直轅、冥阨三險關,直抵漢東。
楚廷得知吳、蔡聯軍已深入楚地,倉猝組成以子常為統帥的楚軍應戰來勢洶洶的聯軍。吳軍越千里而伐楚,直撲楚之腹地,執行的是迂迴奔襲的作戰方針,事先經過周密策,準確地掌握楚國北疆防禦空虛的實況,大軍才得以長驅直入,又不走漏風聲,直正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作戰原則,造成未與楚軍交戰已具先人奪人之勢。
而楚軍將帥不能齊心協力抵禦吳軍,指揮失當,僅憑僥倖取勝的軍事行動,注定要在兩軍相爭時吃敗仗。其實楚將司馬戍看出吳軍遠道而來必求速戰的意圖,他向子常建議:「子沿漢而與之上下,我悉方城外以毀其舟,還塞大燧、直轅、冥厄。子濟漢而伐之,我自後擊之,必大販之。」這樣的防禦作戰計劃,意在由子常率楚軍沿漢水堵住吳軍過江,不與其正面交戰。
此計擊中吳軍遠道而來的弱點,既切斷吳、蔡的回師之路,又阻止其渡過漢水攻郢都,確實是符合當時兩軍對峙實況的穩妥作戰計劃。然而,子常爭功心切,相信武城黑和史皇關於「楚人惡子而好司馬。若司馬毀吳舟於淮,塞城口而入,是獨克吳也。子必速戰!不然,不免」的挑拔之言。於是子常違背與司馬戍商定的作戰方案,急切「濟漢而陳」。此舉正中吳軍消耗楚軍實力速戰速決的作戰方針。子常「濟漢」欲與吳軍決戰,吳軍邊撤邊戰,「自小別至於大別」(山名)[15],三戰楚軍皆敗北,主帥欲逃跑,楚師幾乎潰不成軍。
吳軍乘勢回師與楚軍決戰,「十一月庚午(十八日),二師陳於柏舉(湖北麻城縣東北)。」在這場決戰和清發追擊戰中,夫概根據敵軍狀況提出以下作戰原則:「楚瓦不仁,其臣莫有死志。先伐之,其卒必奔,而後大師繼之,必克。」這是先發制人。未被吳王闔廬採納後,又堅持「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其此之謂也。今日我死,楚可入也。」果然他「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這是他以「不待命者」而戰取得勝利。
吳師追擊逃跑渡清發(湖北省安陸縣溳水)水楚師時,夫概說:「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吳王「從之,又敗之。」這裡提出「困獸猶斗」概念和「半濟可擊」之的戰術。遵循此法,吳軍取勝。此戰的尾聲是逃跑的「楚人為食,吳人及之,奔。食而從之,敗諸雍澨。(湖北省京山縣西南)。五戰,及郢。」「庚辰(二十八日),吳入郢。」[16]這次戰爭在金文中也有跡可尋,吳王光鐘銘文有「是嚴天之命,入城不賡」之語,其意是秉承上天之命,破郢入城。[17]該鍾鑄於破郢後第一年,是吳王闔廬追記伐楚破郢之戰的最直接材料。與《左傳》記載正相呼應。
在闔廬伐楚的整個戰爭進程中,實施的戰略戰術中,有的已提升到軍事理論高度,如「亟肄以罷之,多方以誤之」(疲勞誤導楚軍),將領有「不待命者」而戰的權利和義務,還有「半濟而後可擊」,「困獸猶斗」等戰法,都是從深遠的歷史淵源中總結出的軍事思想。迂迴奔襲則體現著「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的作戰原則,「楚人為食,吳人及之」表現出不給敵軍以喘吸機會的追擊戰術。這次戰爭的歷史價值極其豐富,應認真從軍事思想角度給以總結。
二、伐楚之戰與《孫子》軍事思想對比
吳伐楚的戰略戰術思想同《孫子》軍事思想比較的前提,是其有無孫子。前輩學者曾論證「彼孫武者既不見於《春秋內外傳》,又不見於一切先秦古籍,而太史公所記又羌無故實所指,則孫武之是否有其人,實一大疑問。且無論孫武必有其人,縱有之,而今之《孫子》十三篇決春秋人之書。」[18]20世紀這一觀點在國內外頗有影響,不斷有人再申論,即使臨沂漢筒中《孫子》和《孫臏》兵法同出,也有學者斷言《孫子》不是孫武所作,而是「由題名作者代表的延續性的創作群體」[19]寫定。換言之,持這類觀點的學者,都認為《孫子》兵法與孫武無關。其實,在有關的先秦典籍和子書中是可以找到吳孫子事跡的。
《國語·吳語》載吳王夫差北上與晉爭長(前482年),排兵佈陣時,大夫和將軍都「挾經秉枹」。這個「經」,韋注「兵書也」。其說可信,因為戰爭中大夫和將軍指揮作戰,最需要的書必與軍事有關,而非其他著作。這樣的兵書那裡來?必然會與闔廬時孫武的十三篇相聯繫。孫武其人其事,戰國前期已是兵家徵引的話題。如魏惠王時代兵家《尉繚子·制談》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是也。」[20]
這個「武子」與後世「吳有孫武」是同名。繼尉繚之後言孫武者多省稱為孫,《韓非子·五蠹》說言兵者「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此孫、吳之名《呂氏春秋·上德篇》的「闔廬之教,孫、吳之兵」相較,當如高註:「孫、吳,孫武、吳起也。」至漢代已把孫武、吳起尊為善用兵的典範,《史記·貨殖列傳》引白圭經商的經驗之語曰:「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也。」《漢書·刑法志》更把孫、吳用兵,同著書立說並提,說「雄傑之士因勢輔時,作為權詐以相傾覆,吳有孫武,齊有孫臏,魏有吳起,秦有商鞅,皆禽敵立勝,垂著篇籍。」東漢時最有懷疑和戰鬥精神的王充,在《論衡·量知篇》裡同樣認為孫武實有其人,他說:「孫武、闔閭,世之善用兵者也,知或學其法者,戰必勝。」兩漢既然把孫武同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伊尹、呂尚、闔廬、吳起、孫臏、商鞅並列,那麼孫武就不大可是一個「未必有其人」的虛構人物。
而應是戰國時期人們尊崇的善用兵的真實人物孫武。這裡附帶指出,戰國時期所說,「孫、吳」之孫,不是孫臏省稱,因為《戰國策》裡孫臏是以實名相稱,如《齊策六·燕攻齊取七十餘城》說:「食人炊骨,士無反北之心,是孫臏,吳起之兵也。」很明顯,這裡有意將「孫、吳」所指與「孫臏、吳起」區分開來,以免後人誤解。至於「孫子」之名,本是古人美稱「孫子」,在《戰國策》中是與同時代的齊將田朌對舉[21],不會與孫武稱「孫子」相混淆,議筒本《孫臏兵法》稱孫臏為「孫子」,都是與同時代的齊威王、田(陳)忌問答中的尊稱,且與當時的具體事件相聯繫[22],當世和後世的人們從上下文一望而知,此「孫子」非吳孫子,故而孫武也必是實實在在的歷史人物。
《孫臏兵法·陳忌問壘》有殘筒曰:「明之吳越,言之於齊,曰知孫氏之道者,必合於天地。」正確理解這段筒文的關鍵是明、言二字,從文獻可知明訓成、通或發,言訓為說或議,才合乎古代漢語明、言的本義[23]。道,是指思想或學說而言。那麼此簡可以解為形成(通行或發源)於吳越,論說於齊的孫氏軍事理論,完全符合客觀規律。由這段簡文可以看出:一.孫氏之學源於吳越(確切講應為吳),首倡者當為孫臏先世孫武;二.孫氏之學必有著述傳於世,後世孫子才有可能闡發於齊。有學者分析「孫氏之道」應包括吳、齊兩個孫子學說[24],是有道理的,但吳孫子為這一學派的開創者,故《孫子》十三篇的最原始版本可能就是這一派軍事思想的源頭。
從漢筒本《孫子》十三篇殘文與傳世《孫子》相校,兩者文句的差異,顯示出傳世《孫子》確實經過後人加工潤色[25],甚至有增溢,但其主幹沒有大的變化,這就像《尚書·盤庚》篇一樣,是商人口耳相傳文獻,經過周人加工寫定流傳至今,難免有西周時的語言痕跡。《孫子》同東周時其他子書一樣,流傳過程中經過後人修飾,然而基本骨架和內容未變,是我們研究孫武軍事理論的依據。
既然戰國時人認為孫武確有其人,又在竹簡本《孫臏兵法》中得到印證,故漢代有關孫武事跡的記載應有相當的可信度,他自闔廬三年(前512年)「伐楚,拔舒,殺亡將二公子」始,即參與對楚的軍事行動,且提出破郢時機尚未成熟的建議[26],在此後一系列吳伐楚的戰爭中,《史記》都把《左傳》裡記載的伍子胥向吳王提出的伐楚計謀,認定為是與孫武共同出謀劃策,如《吳太伯世家》云:「九年,呈王闔廬請伍子胥,孫武曰:『始子之言未可入也,今果如何?』二子對曰:『楚將子常貪,而唐,蔡皆怨之。王必欲大伐,必得唐、蔡乃可。』闔廬從之,悉興師,與唐、蔡西伐楚,至於漢水。」[27]
這些記載說明孫武已參與了吳王的決策,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他是因著兵法而得到吳王重用,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闔廬曰:『子之十三篇,吾盡觀之矣,可以小試勒兵乎?』」《吳越春秋·闔閭內傳》比《史記》敘述的更具體,經伍子胥「七薦孫子」於吳王,吳王才「召孫子問以兵法。每陳一篇,王不知口之稱善,其意大悅。」於是演出孫武吳宮教戰的千古佳話。《史記》和《吳越春秋》對孫武見吳王的敘述可能不完全出自原始資料,但以兵法見吳王是其核心,這也正與「孫氏之道」相呼應,說明《孫子》十三篇在吳伐楚前已草成,當不會有大出入。
基於以上認識,可將闔廬伐楚實施的戰略戰術,同《孫子》的軍事謀略對比分析,更能體現出它的時代特徵。
先看疲勞楚軍的戰術。伍子胥是熟悉晉、楚長期交戰的軍人,又深知楚國執政者的惡習,遇事相互推諉,不勇於負責,但又爭功心切的狀況,倣傚晉知武子「三分四軍」疲勞楚軍戰法[28],創造出積極主動的「三師以肄」[29]輪番襲擾調動楚軍的態勢,造成「亟肄以罷之,多分以誤之」的軍事效果,調動楚軍東奔西跑,卻撲捉不到戰鬥目標,而吳軍達到了疲勞楚軍的目的。
子胥這項疲勞楚軍的建議,確實相當高明,非常符合吳弱楚強的軍力對比實際,經過吳主動輪番襲擾楚軍,清耗其實力,吳軍相對可以轉弱為強,為在適當時機打擊楚創造條件。與伍員建議的同時,孫武對吳王立即伐楚的想法也提出先強國固本的意見,認為當時吳國「民勞,未可,待之」[30]的治國治軍方略,即國內民眾準備伐楚的條件尚不具備。兩個人的建議相輔相成,從外內兩個方面做好伐楚的準備。
不僅如此,子胥這種具體的疲勞楚軍辦法,在《孫子》一書中是以高度理論化的面貌出現的,如《虛實篇》開頭孫子曰:「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又說:「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饑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把這些原則同闔廬實施子胥「亟肄罷之」作戰的地域可以看出,「吳人侵楚,伐夷,侵潛、六。」楚師「救潛,吳師還。」楚師剛撤軍,吳師又「圍弦」,楚師忙「救弦,及豫章,吳師還。」吳軍靈活機動的襲擾,楚軍不得不忙於救潛,救弦,軍隊疲於奔命。
調動楚軍這種東奔西走狀態,猶如孫子所說:「趨戰者勞」,「故敵佚能勞之」,「安能動之」作戰原則的圖像畫。並把這種調動疲勞敵人的作戰技巧,歸結為「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即調動敵人而不被敵人所調動。由此可知,子胥的「疲敵」戰術和《孫子》的「勞敵」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伐楚破郢前,吳軍北上西征過程中的軍事謀略一環套一環,首先是選擇一條阻力極小又能直搗楚腹地的行軍路線。史載吳軍北上又乘舟淮河西進,至淮汭棄舟與蔡師會合,穿越今信陽地區三關達漢東。這條路線是吳軍連年掃蕩後,楚軍防守最薄弱的地帶,未見與楚軍遭遇的事件發生,大軍順利抵達楚腹地,可見這條行軍跑線是非常正確的。
選擇這樣的行軍路線,正與《孫子》軍事思想「以迂為直」的指揮藝術相契合。從地理上講,大軍自吳都(江蘇省蘇州市)北上、西進、南越三關,需繞行近千公里,而沿長江上溯約600公里左右至楚腹地。吳軍卻「以迂為直」地勞師遠征,是因為早已實現「以患為利」軍事目的。原楚國北線守軍在吳軍打擊下,不僅防守鬆懈,而且吳的勢力已深入其間,原來楚軍駐屯地變為吳軍前沿陣地(徐、鍾離、夷、潛、六、巢、弦等),吳軍自然會順利通過且不易被發現。沿淮水西進正與《孫子·虛實》所說:「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相合。這樣的西進吳軍,也合於《孫子·九地》「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實際上正是如此,西進吳師未遇楚軍阻攔,故「以迂為直」的進軍路線實為上策。淮汭與蔡師會合後,穿越險地更有了保障。
蔡本與楚往來密切,對入楚達郢的途徑和軍事部署必瞭解。《孫子·軍爭》曰:「不知山林、險阻、沮澤之形者,不能行軍;不用鄉導,不能得地利。」[31]蔡人是吳軍最好的嚮導,他們熟知穿越三關的時機和鄂北地勢,所以吳軍得以突然出現在漢東,給楚國君臣造成強大的軍事壓力。這樣的史實,與孫子論述的《軍爭》思想何其相似,如出一人之策劃。顯然,吳軍統帥部事先必有充分的軍事理論作指導,才得以順利實現遠距離的奔襲。
吳、楚兩軍形成夾漢對峙的態勢後,楚左司馬戌與統帥子常議定,司馬戌北上「悉方城外以毀其舟」,再塞三關堵住吳軍退路;子常沿漢水西岸與吳軍周旋,而後再「濟漢」同司馬戌師夾擊吳軍,可一舉破吳、蔡等聯軍。但子常貪功心切,改變作戰計劃,獨自「濟漢而陳」,正中吳軍引誘楚師的需要。把吳、楚兩軍行動用《孫子》思想來分析,不難看出吳軍是以「能而示之不能」、「利而誘之」、「強而避之」的指揮原則後撤方式來誘使楚軍東進,把本來佔地利優勢的楚軍變為「佚而勞之」的疲憊之師[32],而後吳軍回師反擊,「自小別至於大別,三戰」,楚師皆敗北。吳軍緊追不捨,「二師陳於柏舉」,展開決戰。這種誘導敵人錯誤判斷戰場形勢,牽著敵軍奔走,而後加以打擊的戰術,閃爍著軍事家善於駕馭戰場瞬息萬變的軍情,並能及時抓住戰機置敵於死地的指揮智慧。清楚地表現出「兵,詭道也」、「兵以詐立」[33]的靈活機動的戰術思想。
夫概在柏舉請戰未得吳王應允後,他遵照「所謂『臣義而行,不待命』者」的指揮原則,「以其屬五千先擊子常之卒。子常之卒奔,楚師亂,吳師大敗之。」夫概的軍事行動與《孫子傳》云「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以及《九變》的「君命有所不受」指揮思想如出一轍,達到「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善戰水準。吳軍在追擊爭渡清發水的楚師時,引征古語不要忙於交兵說:「困獸猶鬥,況人乎?若知不免而致死,必敗我。若使先濟者知免,後者慕之,蔑有鬥心矣。半濟而後可擊也。」按夫概意見作戰,果然楚軍又大敗。夫概所言作戰方法,在《孫子》中也可找到相應的論述,如《軍爭》有「圍師必闕,窮寇勿追」。
杜牧以為吳伐楚的清發之戰,夫概所言「困獸猶斗」由此而引申;《行軍》中的「半濟而擊之、利」的條文,同夫概的「半濟而後可擊也」完全一樣。這樣的作戰指揮藝術分別見於《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楚泓之戰。司馬固諫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未既濟」指楚軍未完全渡過泓水,與「半濟」意思一致。《左傳·宣公十二年》晉楚泌之戰後,晉景公在寬恕荀林父指揮失利時說:「困獸猶鬥,況國相乎?」由此可見,夫概引用的軍事術語是有歷史淵源的。如果再將前文論證吳、晉黃池之會,吳將均「挾經秉枹」之「經」為兵書的話,那夫概所講的作戰原則可能也與兵書有關。
此外,在吳伐楚的整個進程中,許多方針策略的制定,其痕跡依稀見於《孫子》,如吳利用蔡、唐怨恨子常的矛盾結成三國聯盟,《九地篇》便有「是故不知諸侯之謀者,不能預交。」子胥和孫武實踐著這樣的「預交」原則,他們看準唐、蔡與楚的矛盾,向吳王建議:「囊瓦者,貪而多過於諸侯,而唐、蔡怨之。王必伐,得唐、蔡何怨?」[34]子胥以吳行人身份聯絡唐、蔡謀楚[35],實現了打通楚國北疆至其腹地道路,為伐楚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北方諸侯國也處於中立地位,使楚國被孤立起來。
對楚國君臣實行反間計則是吳削弱楚軍另一手段,據傳實施疲勞楚軍計劃時,「子胥使人宣言於荊曰:『子期用,將擊之。子常用,將去之。』荊人聞之,因用子常而退子期也。吳人擊之,遂勝之。」[36]楚王把能識破吳國戰略意圖的子期棄之而不用,換上貪而無能的子常為統帥,吳便大膽地實施伐楚破郢計劃。這與《孫子·用間》言「因間」、「反間」等作用相類,起到削弱對手作戰能力的效應。
以上吳伐楚破郢戰略謀劃和戰術指導原則的應用,與《孫子》相關論述的比較分析,兩者間存在著難以割捨的軍事思想聯繫。這種聯繫既是理論來源於實踐表現,又是對實踐強有力的指導,後者顯得更為突出,可從《左傳》成書年代和《孫子》與其他兵書的對比得到證實。
三《孫子》與相關文獻和兵法比較
臨沂漢簡中與《孫子》同出的《吳問》,自身著作時代較為明確,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作為《孫子》成書的可靠依據。判斷《吳問》時代最關鍵的一段文字是:
吳王問孫子曰:「六將軍分守晉國之地,孰先亡?孰固成?」孫子曰:「范、中行氏先亡。」「孰為之次?」「智氏為次。」「孰為之次?」「韓、魏為次。趙毋失其故法,晉國歸焉。」
這段問答敘述出晉國六卿滅亡的次序,范、中行,智氏先後滅亡,結合《史記·晉世家》來看、范、中行亡於晉出公十七年(前457),智氏於晉哀公四年(前453)被韓、趙、魏所滅。據這樣的史實,學者推斷「《吳問》產生的時間應在范、中行、智氏滅亡之後,不然為話,作者絕不會那麼準確預料到三卿的滅亡次序。」但作者對韓、趙、魏的發展趨勢和晉國最終歸趙氏的預言,顯然與歷史實際不符,「說明作者即沒有看到晉靜公二年(前376)三家最後瓜分晉公室,也沒有看到晉烈公十七年(前403)三家正式建立侯國的重大歷史發展。
由此可知,《吳問》是在智氏亡,至趙、魏、韓三家自立為侯的五十年內撰成的。」[37]這一論斷比較可信。其後又有學者強調《吳問》應「由孫武或其門人完或的。因此,《孫子》十三篇作成時代在《吳問》之前。」[38]也就是說《孫子》十三篇當作於晉智氏滅亡之前,而《孫子》軍事思想被戰國兵家著作徵引來看,《孫子》一書在春秋戰國之際已流行開來。
自宋至清對古書辯偽之風盛行,一直延續到上個世紀,一些學者把許多子書都審定為偽書,分辨出不少後世托古之作,不僅在澄清古書真偽上作了大量清理工作,而且也為正確認識古史掃除許多障礙。但隨著地下文獻的不斷發現和整理刊布,對古籍的認識也應有新的視角,光守住一個「偽」字還不能完全解釋古籍流傳過程中的發展變化問題。上世紀楚簡,秦簡和漢簡的出土和研究表明,許多古簡的再現與流傳至今的版本存在著差異,經後人整理加工的今傳本,難免帶有不同時代的語言特色,或衍生生出原本所無的例證等。
近年發現的楚簡本《老子》、《禮記·緇衣》的語言邏輯順序和用字的同音假借等,都與傳體有明顯不同[39]。漢簡本《尉繚子》與今傳本的關係也是如此[40],傳本加工潤色成份明顯。對於古書隨時間演變而羼雜不同時代語言特點或內容增減,現在已有學者研究古籍成書時代問題發表了更料學的觀點,如劉起釪的《<禹貢>寫成年代與九州來源諸問題探研》一文,在吸收最新研究成果的同時,一改過去人們認定為戰國時期作品的傳統觀點,而考訂為「《禹貢》藍本出於商朝史官之手,則《禹貢》定本就是後一種可能,是由周初史官所追記的了。」[41]有了這樣對右籍的認識,可以把《孫子》同其他相關兵書進行比較,看它們之間繼承和發展關係。
戰國早期吳起(前412——381年)先為魏將,後相楚,戰國中期已與孫武齊名,「孫、吳用兵」之法廣為流傳[42],適應晚期戰爭規模的擴大和士的地位躍升機遇增多,出現「藏孫、吳之書者家有之」[43]的盛況,說明《孫子》和《吳子》一樣受到重視。太史公為吳起作傳時說到有「吳起《兵法》」[44],《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列有吳起四十八篇」,《隋書·經籍志》有「《吳起兵法》一卷」,唐代還有《吳子》節選本傳世[45],對於宋以後的《吳子》傳本學者有「偽」書或「依托」之說[46]。《吳子》一書自戰國至唐代是一脈相承的,即使唐以後其書亡佚,宋代輯本中攙有非吳起時代的術語,也並不奇怪,正像《尚書》中某些篇章篡入後世整理者的語言是一樣的。
所以,今傳本《吳子》仍有相當可信的內容。同樣《尉繚子》也是如此,漢簡本《尉繚子》發現後,有人考證該書與傳世的幾種版本的《尉繚子》「是同一內容的不同文字記錄」,其書應為「梁惠王時期的尉繚的政治軍事思想的記錄」,又說「不論《尉繚子》一書是出自這個尉繚的手筆還是由後人記錄、寫定,它都應視為梁惠王時期的尉繚的著作。」[47]漢簡本《孫臏兵法》學者公認是齊威王時孫臏的著作。這幾種主要兵書中都徵引吳《孫子》的軍事思想,下面以最明顯的例證作簡單比較。
孫子
諸子
無所往,死且不北。《九地》
治眾如治寡。《兵勢》
知彼知已者,百戰不殆。《謀攻》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機,此治力者也。《軍爭》
客絕水而來……令半濟而擊之。《行軍》
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計篇》
行軍有險阻……此伏奸之所處也。《行軍》
百里而爭利,則擒二將軍……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其法半至;三十里而爭利,則三分之二至。《軍爭》
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謀攻》
凡舉師十萬,出征千里,百姓之費,公家之奉,日費千金。《用間》
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虛實》
投之無所往,無下莫當。《吳子·治兵》
治眾如治寡。《吳子·論將》
以半擊倍,百戰不殆。《吳子·料敵》
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食待饑。《吳子·治兵》
知若絕水,半渡而擊之。《吳子·應變》
夫兵者……戰勝,則所以在(存)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是故兵者,不可不察也。《孫臏兵法》
馬陵道陝(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孫臏傳》
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走者,軍半至。《孫勝傳》
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勝,善之善者也。《鶡冠子·武靈王》
《兵法》曰:十萬之師,日費千金。《尉繚子·將理》
善用兵者,先奪人而不奪於人。《尉繚子·戰威》
從上表所列《孫子》和諸子兵書相關條文的簡單對比看出,幾種戰國中期以前的兵書中,《尉繚子》直接將《孫子》稱為《兵法》,而且把其中最關鍵詞句徵引來說服趙武靈王如何治國和治軍,完全承襲《孫子》的軍事思想。《吳子》裡的許多警句也原封不動地把《孫子》的論述作為自己的軍事理論,如「以近待遠」的申論便是全文抄錄。除這種直接引用《孫子》原文外,更多的則是稍加變換詞句襲用《孫子》軍事思想加以發揮,或在實際中應用,如《孫臏傳》載:「馬陵道狹,而且多險阻,可伏兵」的對地形分析,就是他反其意用《孫子·行軍》論述地形可「伏好」的靈活運用。
總之,《孫子》軍事思想的精華,已被戰國中期以前的軍事家熟讀、熟記,不僅成為衍生出他們的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已是他們分析判斷敵情、指揮作戰的理論武器。由此可以斷定,戰國早,中期已在中原諸侯國流傳的《孫子》兵法,它的成書必早於吳起為將之前,因為諸子引用的《孫子》格言與今傳本《孫子》幾乎完全一樣。那麼它的藍本當更早於戰國早,中期的流傳本。
四、小結
通過上幾節論述得知,吳伐楚破郢是一次戰略謀劃和戰術應用完備的戰爭,在重要的戰爭關節都閃爍著軍事智慧的光芒。把這樣一次經過充爭準備而進行的戰爭,同《孫子》作對比研究,很自然地發現,在總結歷史上戰爭規律的《孫子》軍事理論中,可以找到與伐楚時實施的戰略戰術原則的影子。我們還從《國語》、《史記》、先秦時期軍事家和政治家著作中理出孫武其人、其事和《孫子》兵法的傳播,戰國時期是這部《兵法》在南北廣為流傳的時期,以至到「家喻戶曉」的程度。在戰爭頻繁時期呈現這種《孫子》現象,為追溯和確認《孫子》來源提供線索。吳起是這一線索中的重要一環,「吳起《兵法》是他在魏為將時與武侯問對的記錄,而他早在文侯十六年(前409年)為將前,已「學兵法,以事魯君」,「魯卒以為將,攻齊,大破之。」[48]
據考吳起破齊「當魯繆公之四年」(前412年)[49]」故吳起「學兵法」必在此年之前。這裡的「兵法」,注家無考證,如果與《尉繚子》中的《兵法》引文對照,當指《孫子》而言,正與《吳子》中多處徵引《孫子》格言相叫應,說明吳起在五世紀末已在努力學習和應用《孫子》軍事思想指導戰爭,而《吳語》中晉、吳黃池之會時,吳將「挾經秉枹」之「經」,前面已證明是指《孫子》而言,即前482年《孫子》已是吳軍將領們必讀經典。
此「經」下距吳起仕魯所讀「兵法」六十年左右,《吳子》徵引的《孫子》警句,又與四世紀中葉的《孫臏兵法》、《尉繚子》等書引《孫子》之文相類,都和今傳本《孫子》無多大出入。如果說這期間兵家引用的《孫子》是比較完備的修訂本,那前482年以前的「經」可能是孫武十三篇的藍本,即《史記》所說孫武「以兵法見於吳王闔廬」之作。以不斷發展的眼光看待《孫子》成書,並以此來認識吳伐楚破郢的一系列戰略戰術措施,不管是由誰提出來或執行的,都不能說與《孫子》軍事思想毫無關係。在行軍路線上採取「以迂為直」的千里奔襲方式,達到「攻其無備,出其不意」的目的,而在具體交戰中又「能而示之不能」的誘敵策略,使楚軍「佚而勞之」,「待敵之可勝」之時而擊之,又運用「半濟而擊之」、「圍師必闕,窮寇勿迫」作戰原則,徹底擊潰楚軍。《孫子》的軍事理論與戰爭實際如此契合,絕不是偶然的巧合,必有其內在的聯繫。
(原刊於《孫子與吳文化研究》上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
Wednesday, January 15, 2014
玩三四線股難發達
曾淵滄專欄 2014 01 15
連升多日的手遊、網股終於出現大調整,昨日博雅跌14%,IGG跌12%,神州數字跌10%,整個板塊下跌,任何個別股的莊家也只能暫時停手,等過了調整期再出手。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這個板塊的炒風是不是已經完結呢?而股價下跌多少就應該止賺、止蝕?這是最難回答的問題,特別是一口氣下跌10%以上,不少人,往往在股價下跌10%時止蝕或止賺。
但如果我們的確硬性以10%為止蝕點的話,那麼,永遠只能賺粒糖,因為從來沒有一隻股,可以不斷上升而沒有出現過10%以上的調整。
有心水要馬上動手
當然,我也無法回答這個板塊是否已經炒完了,總而言之,任何股票,股價能急升也一定能急跌,你若深信這個板塊仍未炒完,可以再守下去,你若只是小注怡情,同時起步起得早,有條件守下去。
無論如何,這類股絕對不值得博身家,任何散戶如果想透過炒作三、四線股而發達,那只有在夢裏去尋找。炒作三、四線股發達的,都是身家已相當雄厚的莊家大戶,是大錢生更多錢的遊戲,是富者更富的遊戲。
去年中,我力薦一隻新股英達公路,如果讀者們在上市前申請,或上市後第一天馬上入市買,基本上可以輕鬆地看着股價浮沉,但如果你是在上市兩個星期後見股價起動才追入,就得面對之後兩個月的調整,調整幅度超過25%,早已止蝕,虧了一大筆。
可見任何股票,想買就得馬上動手,不好三心兩意,不好觀察多幾天,觀察多幾天的結果有二:一是股價再升,結果你以更高價接貨;二是股價下跌,結果你也不敢買。
連升多日的手遊、網股終於出現大調整,昨日博雅跌14%,IGG跌12%,神州數字跌10%,整個板塊下跌,任何個別股的莊家也只能暫時停手,等過了調整期再出手。
不過,最大的問題是,這個板塊的炒風是不是已經完結呢?而股價下跌多少就應該止賺、止蝕?這是最難回答的問題,特別是一口氣下跌10%以上,不少人,往往在股價下跌10%時止蝕或止賺。
但如果我們的確硬性以10%為止蝕點的話,那麼,永遠只能賺粒糖,因為從來沒有一隻股,可以不斷上升而沒有出現過10%以上的調整。
有心水要馬上動手
當然,我也無法回答這個板塊是否已經炒完了,總而言之,任何股票,股價能急升也一定能急跌,你若深信這個板塊仍未炒完,可以再守下去,你若只是小注怡情,同時起步起得早,有條件守下去。
無論如何,這類股絕對不值得博身家,任何散戶如果想透過炒作三、四線股而發達,那只有在夢裏去尋找。炒作三、四線股發達的,都是身家已相當雄厚的莊家大戶,是大錢生更多錢的遊戲,是富者更富的遊戲。
去年中,我力薦一隻新股英達公路,如果讀者們在上市前申請,或上市後第一天馬上入市買,基本上可以輕鬆地看着股價浮沉,但如果你是在上市兩個星期後見股價起動才追入,就得面對之後兩個月的調整,調整幅度超過25%,早已止蝕,虧了一大筆。
可見任何股票,想買就得馬上動手,不好三心兩意,不好觀察多幾天,觀察多幾天的結果有二:一是股價再升,結果你以更高價接貨;二是股價下跌,結果你也不敢買。
Tuesday, January 14, 2014
若是小资本,我们会寻找更高安全边际和更便宜的股票
巴菲特:
若是小资本,我们会寻找更高安全边际和更便宜的股票 (2013-12-15 15:47:05)

如果你买了20个2倍市盈率的股票,你将会赚钱。
2013年11月15日(本交流内容为马里兰大学罗伯特.史密斯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DavidKass所整理)
2013年11月15日,沃伦.巴菲特会见了包括马里兰大学在内8个大学的约20位MBA学生,学生们按顺序提出了如下16个问题:
(1)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伯克希尔.哈萨维已经降低了它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吗?
巴菲特:伯克希尔没有1个预期投资回报率。更多的资本会使取得优秀的投资收益率变得更困难。如果我管理1百万美元,相对于目前管理2100亿美元(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将会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规模是投资表现的敌人,但我仍然更喜欢管理2100亿美元相较于管理1百万美元。
(2)过去,你说你是85%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15%的菲利普.费雪,这个比例如今改变了吗?
巴菲特:我建立自己的投资策略是基于格雷厄姆,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并师从于格雷厄姆。持续运用格雷厄姆的方法,你不可能损失金钱。实质上它是一种非常定量的方法,运用它你会做得相当好。在另一方面,当你的公司和资金量越来越大时,这种方法会变得越来越难以适用。以合理价格买入好公司好于以低价买入普通公司。
运用“烟蒂投资法”,你会在地上找到令人厌恶的烟屁股,还剩一口,捡起来,点着你能免费吸一口。你能够持续这么干,并捡到许多免费烟蒂。这是一种方法,这是我曾经做过的。定量的,我寻找到了许多非常便宜的股票。在遇到费雪和查理之后,我开始寻找更好的公司。以前,我两者都做,现在我们寻找好公司,而不仅仅是便宜的公司。
铁路非常庞大,他们在10年、100年后仍然会很好。伯灵顿北圣达菲铁路现在的税前盈利为60亿美元,而在我们买入几年前税前盈利为30亿美元。目前,我们是更多的费雪和更少的格雷厄姆,因为我们运用的资本更大了。若是较小的资本,我们会寻找更高安全边际和更便宜的股票。
当我大学毕业后,我逐页的翻阅穆迪手册,翻到1433页发现有好东西在里面。1951年西部保险公司净利润为29.09美元每股,一年之前为21.66美元每股。股票价格在过去12个月处于3到13美元之间。当我看到时,股价为16美元,低于1倍市盈率。
多年前,在2004年,有人告诉我应该看看韩国。我从花旗集团得到一本书,上面每页有一个股票,描述了韩国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公司。我翻阅后,找到了约20家公司。这本书提供了净资产、每股收益和价格,除了价格没有告诉你股票的其它任何信息。一下午,找到了这样的20家公司,每个股票买了一些,但是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以便于重仓持有。如果你买了20个2倍市盈率的股票,你将会赚钱。
这就是本.格雷厄姆的方法,这样做你能够赚钱。如果你有更大的资金,你必须按费雪/查理的方法,买大生意。伯克希尔正在寻找大的、非常强壮的公司。例如1983年收购的内布拉斯加家具超市,至今其利润大约已经增长了约20倍。查理告诉我——“你从不想不和我观点一致,因为你很聪明,但我一直是对的”
(3)你每年写致股东信的流程是怎么样的?你怎么决策去写什么内容?
巴菲特:我已经完成了2013年的致股东信,但我将在2月28日发出。我已经知道了我将讲什么,只需要填一些数据并发出。
我试着把我的股东当作合伙人,我在换位思考,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希望得到什么信息?这正是我告诉他们的。我的第一稿,我会发给了我的姐妹们,她们对金融知道的不多。“亲爱的姐妹们”-我向她们解释处在她们的位置想知道的内容。
我也喜欢写一些常识性投资教育内容,这些和伯克希尔没有直接关系。今年有2600个词(共有11500个词)是关于投资的。我是在和所有热衷于投资的人对话,告诉他们该如何投资。每年我会选一个主题去写一章关于如何投资,有人感兴趣,有人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准备把他们大部分资金投给我,我会像在一起面对面交谈一样,告诉他们伯克希尔的投资原则,股东们都会知道我们是怎么做的或在做什么。
1956年,我花0.49美元买了个账本,关于合伙关系只用了2页纸,但我不担心合伙协议。我只用半页纸解释了基本原则:哪些我能做,哪些我不能做,我准备怎么去做,我如何衡量我的成功。如果你觉着行,就投钱进来。如果你不想投钱,就不投,我们仍然是朋友。这些基本原则至今都放在伯克希尔年报致股东信的末尾,以告知我们的投资者。我们基本原则之一,虽然我们以公司的形式管理,但我们视股东为合伙人。我们把你们当合作伙伴,需要有共同的观念,就像婚姻一样。如果在重要问题上有分歧,结婚会是可怕的。
年度报告现在已经准备好了。伯克希尔有非同寻常的股东,许多股东把他们80%的财产放在了伯克希尔,我几乎把100%的财产放在了伯克希尔。但如果市场下跌50%,我们会重新写(笑声)。
(4)你为何把高盛的认股期权转换成了公司的小比例股份?
巴菲特:高盛和通用电气,在2008年我们帮助支援他们,这个我做梦都没想到(想象一下,通用电气打电话告诉你他们需要你的财务援助)。伯克希尔获得附有股票认购期权的优先股,期权的期限为5年(2013年9月到期)。股票期权可以购买50亿美元的高盛普通股和30亿美元的通用电气股票。如果我们行权,我们将要另外投资80亿美元。这两个公司不希望发行这些新股。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决定,既然他们不想发行这些新股,我们也不想花80亿美元,我们就做个解决方案,双方都乐意。我们不想花钱,他们也不想发行新股。
最终,伯克希尔获得价值约20亿美元的高盛集团股票,而不用花现金,而通用电气仅2亿美元。伯克希尔目前只剩一个美国银行发行的期权。我们拥有的期权可让我们以7.14美元每股购买7亿美元的股票(约50亿美元),2021年8月份到期。我们将持有这些期权直到价值提高,或者持有到期。
高盛和通用电气的交易挺有意思——5年前谁能想到这些。因为雷曼,货币市场坍塌了。货币市场基金持有大量雷曼票据。形势一夜之间改变了,雷曼倒闭,3000多万相信货币市场基金是安全的美国人损失惨重。这导致主要的货币市场基金“跌破面值”并贬值。货币市场进行着一个巨大的无声电子赛跑,在雷曼倒闭后的三天内,有35万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和1.75万亿美元的基金流出。所有的货币市场基金都持有商业票据,像通用电气等公司也持有大量商业票据。之后,美国工业几乎停滞。乔治.布什说:“如果货币不放松,这些混蛋都会完蛋”——我相信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描述。这是为什么他支持鲍尔森和伯克南,因为公司都依赖商业票据市场。
在2008年9月,我们到达了深渊。如果鲍尔森和伯克南不干预,再过2天,一切都完蛋。伯克希尔一直持有约200亿美元的现金,听起来比较疯狂,不大可能需要这么多现金,但若在未来100年的某些天世界又停止运转了,我们将做好准备。将来会有些危机,也许就在明天,到时你会需要现金,那个时候现金就像氧气。当你不需要时,你没有注意到它,当你需要时,它成了你唯一需要的东西。
我们运营的流动性超过其他公司,我们不想依赖银行。美国财政部没有权限去给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担保,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国会。鲍尔森在2008年9月份建立了一个外汇稳定基金去给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担保,这个措施阻止了货币市场基金的继续流出,危机结束了。
在你们的一生中,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几次。当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时,注意两点:1.保护你不被伤害,2.如果你有现金和勇气,你将有机会以不可思议的价格购买东西。恐惧会迅速蔓延,具有传染性。这和智商无关。信心只会一点点恢复,不会立刻恢复。会有一个投资市场瘫痪的时期,此时你不希望欠别人钱,如果你有钱,就去买入。“别人恐惧时你贪婪,别人贪婪时你恐惧”。
(5)你对市场的理解是如何有助于形成你的政治观点的?
我不会说市场知识的作用。我的政治观点是这样的形成过程。想象一下,现在距离前你出生24小时。一个精灵对子宫里的你说:“你看起来像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聪明的,有潜力的人类。要在24小时内出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责任,我要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来分配你在哪里出生。你设定规则,任何政治制度,民主,议会,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可以设置的经济结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任你所想,我向你保证,当你出现时,这些将为你存在,为你的孩子和孙子。”
这是什么意思?有个问题是:你要穿过一个70亿张签的大桶,每个签代表一个人。随手摸一个即是你,你可能出生聪明或不聪明,健康或残疾,黑人或白人,出生在美国或在孟加拉国,等等。你不会知道你将抽到哪个签。既然不知道你将抽到哪个签,你又如何去设计这个世界?你想做男人来提升女性地位吗?但50%的概率你是个女人。
如果你在思考政治世界,你希望有一个系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你会想要更多的产出,这样会有更多的财富可供分配。美国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实现了人均5万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出生时的6倍,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你想要一个社会系统,它一旦有产出,你不想让任何人掉队。你想激励优秀员工,不想要平等的结果,但你也想要那些出生时运气不好的人仍然有一个体面的生活。你也不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恐惧–怕老年缺钱的恐惧,对医疗费用的恐惧。我把这称为“卵巢彩票”。我的姐妹们没有得到同样的票。他们期望他们会婚姻美满,或者如果他们想工作,可以作为一名护士,教师,等等。如果你正在设计这个世界且知道男性或女性各占50%,相信你不希望女性在这个世界中是这样,你也有可能是女性啊!设计你的世界的方式;这应该是你的哲学。
我看福布斯400排行榜,看他们的数据,看他们是如何上升。在过去的30年中,底层美国人也在上升,这是伟大的,但我们不希望贫富差距过大。只有政府才能矫正这些。如果你不愿意参与这个100%随机出生的赌博,你是幸运的!7亿人中的前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径。你不能说你只依靠自己,我们都有老师,我们都依靠前人来引导。我们不能让别人落后太多。你们在座的都抽到了好签。
(6)您是为数不多的、在职场让女性掌权的男性CEO。你能谈谈您的理由吗?还有,我们如何能将我们的智慧在工作中得到发挥? (来至一位女性的发言)
巴菲特:我们1776年在写独立宣言上写“人人生而平等”等等。在1789年,我们颁布宪法,思考了一会儿......黑人是3/5的人。他们耍滑头了。他们采用了不使用性别代词这样一种方式。在他们自己的任职期内,他们出卖了自己,他们只说“HE” 。很快,所有的人生而平等变成所有男性平等。历史前进到葛底斯堡演说,林肯反复强调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但漏掉了一些内容,妇女依然不能投票,甚至在一些州无法继承财产。最后,在1920年,进入这个新的危险统治方式131年后,“哦,是啊,女人应该有公平的投票权。”在此之后,O’Connor任职之前,许多法官被任命。作为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有与我相同的期望,但我的姐姐作为一个聪明的人,被授予了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这个国家,想想我们离使用我们自己一半的天赋还有多远。现在我们开始使用另一半的潜力。如果我们只是让5尺10以上的人成为公司的CEO、会计师或律师,5尺10以下的人必须成为护士等,这是多么愚蠢。我们将不能释放已有的潜力。对女性而言,事情是一样的。没有人意识到它,我的爸爸、我的老师,他们都没有。女性显然是一样的聪明和吃苦耐劳(工作一样努力)。在筹办我们的年会时,没有人比嘉莉(Carrie)更好。我认为,作为一个CEO,因为性别而错过最有才华的人,这是多么愚蠢。但是,我们现走在正确的大道上。我们正在朝着我们设定的理想前进。这一理想杰佛逊很早之前就设定了,但直到很久以后才开始实践。
(7)当收购一个公司时,你如何评估管理人员
我递给B夫人(内布拉斯加家具超市)一个大支票,他们(管理层)都不需要再去工作。但是在他们拿到钱,我拿到股票后,他们表现的有所不同吗?他们工作起来和给自己赚钱一样努力吗?
我们四分之三的管理层非常富有,这些人不需要去工作,但是他们仍然全情投入。如果我给他40亿美元,下个月会是相同的结果吗?下一年呢?我不会处理合同,我必须判断管理人员是否会以相同的方式继续工作。我的评估表明我是正确的,且我做的越来越好。他们不需要我,我需要他们。
我为什么工作?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然而每天早上起来,我都等不及想去工作。我喜欢周六工作,和学生交谈。为什么我这么做?我要去画我自己的画作,伯克希尔就是我的画作。人们喜欢创造事物。我认为我是米开朗琪罗,正在给西斯廷礼拜堂作画,但对于其他人可能看起来像涂鸦。第二,我想获得喝彩。当人们欣赏我的画作时,我很高兴。如果其他人有他们自己的画作,作为我会去指导他们怎么画吗?(就像公司管理)我感谢他们所作的一切。我知道游戏规则,当我称赞他们时,他们知道正在从他们喜欢的评论家那里得到认可。我有他们的股票,但这仍然是他们的生意。当管理层真正关心生意时,即是一个好的文化。
(8)现在信息到处都有,如果你今天出生在秘鲁,你会以相同的方式崛起吗?
巴菲特:是的,我能。世界各地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在各社会经济阶层移动。美国并没有比其他国家更加努力的工作,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其他,因为我们给予平等机会。不是更聪明的工作,而是释放出更大的潜力。世界是正在给所有人创造机会。
(9)对于今天想进入投资业的人,你会给哪些职业建议
巴菲特:你应该学习所有关于投资的事情。有如此多的东西要学习。学习哪些管用哪些不管用,哪里价值会存在,哪里价值不会存在。我11岁时开始涉足投资,以38.25美元买了3股城市服务优先股。同时,我大姐桃瑞丝也买了3股,我爸爸买了4股,所以我们共有10股。我姐姐桃瑞丝在上学校的路上每天抱怨这个股票的价格,所以我以42美元的价格卖了,2年后这个股票价格为200美元。
我会对管理的资产进行审计,以便于做的好时能够吸引更多人。相对于投资,我更喜欢经营公司,经营生意比调动资金更有乐趣。
Todd Combs 和Ted Weschler每人管理65亿美,如果他们自己运营对冲基金,他们会赚的更多,但是他们喜欢在伯克希尔,他们有足够的钱,他们有我非常称赞的品质。
(10)请给女性一些建议
巴菲特:建议阅读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个人传记。总统都来看她。她克服了她母亲和丈夫忽视她的心里障碍。如今许多女CEO很成功。波仙珠宝的CEO苏珊.雅克正在离职准备去领导世界宝石协会。
(11)你是第一个使用“护城河”这个词作为竞争优势的人,星辰公司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怎么评价星辰在护城河上的工作?
巴菲特:我认为他们做了一个伟大的工作。我提到这个词是在40多年前,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会有这些经济城堡,例如苹果、微软等。一些公司有比较小的城堡。如果你有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堡,人们会试图夺取它。你需要2件事——1个城堡周围的护城河,另外你需要1个试图扩宽护城河的武士。
可口可乐怎么建立他们的护城河?他们在人们的脑海中深深地印上了可口可乐是快乐所在的认识。这个护城河在你们心里。铁路的护城河是进入门槛。GEICO的护城河是低价格。每天我们都试图扩宽护城河。喜诗糖果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护城河,在情人节,它是一个比RussellStover更让人印象深刻的礼物。喜诗糖果已经连续41年在12月26日这天提高价格。伯克希尔在1972年以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糖果公司,现在它的年利润为8000万美元。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可乐在十年前已经失败。士力架巧克力(Snickers)成为糖果棒第一品牌已经40年。
(12)你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你会给年轻的专业人士什么建议?
巴菲特:你要做的最重要决定是和谁结婚。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思都放在大事情上,而且必须确保你的配偶在同一大事情跟你有同样的想法。不要与你希望去改变的人结婚。与比你更好的人结婚,与比自己强的人同行。
(13)你是不是有一个每年击败道琼斯工业指数10个点的目标?
巴菲特:多年前,我试图击败道琼斯指数(目前是标普指数)。目标是每年击败道琼斯指数10个点,如果道琼斯指数下跌20%,而我们下跌10%,这样就好。对于具体的业务和债券,我们没有预期标准。我们尽量做我们认为在当时最好的交易。这是我们能够做的最聪明的事吗?在能力圈以内吗?会让我们的资源紧张吗?希望答案是肯定的。通常我认为一个公司的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回到投资,2600年前的表达是“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但你需要质疑——有多大确定性林子里有两个鸟?林子有多远?利率多少?(笑声)
在投资中,你现在支付金钱并在之后得到更多的钱。伯克希尔一直在向林子放更多的鸟。
如果你现在管理1百万美元,你应该能够在无风险无杠杆的情况下打败标普500指数10个百分点。
(14)你参与过的最艰难的谈判是哪个?你是怎么提高你的谈判策略的?
巴菲特:我仅仅是从我爸爸那学的谈判方法。人们拥有不同的谈判风格,我不希望参与到那种只能在某些点上达成一致的谈判,不希望与他们在一个点上争吵。要么我们放弃要么一方压倒另一方。我的风格不同于大多数人,我只会说我做什么,如果你这样做一辈子并坚持下来。我能够从任何事情上走开,我会说我会付X美元,通常情况下,这是最好的交易。我不会虚报价格,然后你反击,然后达成某个价格。你在花时间和金钱做这个事。我只会说我将支付多少,而且一旦有了声誉,这招很好用。你不会希望参与一个你不敢走开的谈判。与你爱的人讨价还价是一个可怕的错误,破坏性的错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无条件的爱。
(15)什么是你最大的投资失误,你从中学到什么?
巴菲特:最好是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即使审视全部各种类型的失败案例,我也不相信你能够战胜自己,你还是会犯错误。我最大的错误是买了伯克希尔.哈萨维,并试图使它变好。我们把所有钱投在了一个糟糕的生意里,把资金浪费在里面长达20年。你不可能玩这个游戏不犯错误。我们花费4亿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购买了德克斯特鞋业,现在这些股票价值50-60亿美元,德克斯特鞋业最终由于国外的竞争而破产。我们在未来能源公司债券上(EnergyFuture Holding bonds)损失了20亿美元,KKR参与投资也损失了80亿美元。
(16)但管理别人的钱失误时,你怎么处理责任和包袱?
巴菲特:我会告诉他们我将来还会失误,但目标是去做这个和这个和这个。我可能为了做这个而犯错,但我仍然有可能完成目标。我试图以一种不会显著亏损的方式持续操作。这种方式我可能不会赚最多的钱,但我会把永久损失的风险最小化。如果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可能造成他人资金的永久损失,我就不会做这个决策。
如果你买了20个2倍市盈率的股票,你将会赚钱。
2013年11月15日(本交流内容为马里兰大学罗伯特.史密斯经济学院金融系教授DavidKass所整理)
2013年11月15日,沃伦.巴菲特会见了包括马里兰大学在内8个大学的约20位MBA学生,学生们按顺序提出了如下16个问题:
(1)随着规模越来越大,伯克希尔.哈萨维已经降低了它的预期投资回报率吗?
巴菲特:伯克希尔没有1个预期投资回报率。更多的资本会使取得优秀的投资收益率变得更困难。如果我管理1百万美元,相对于目前管理2100亿美元(伯克希尔的净资产),将会取得更高的投资收益率。规模是投资表现的敌人,但我仍然更喜欢管理2100亿美元相较于管理1百万美元。
(2)过去,你说你是85%的本杰明.格雷厄姆和15%的菲利普.费雪,这个比例如今改变了吗?
巴菲特:我建立自己的投资策略是基于格雷厄姆,我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并师从于格雷厄姆。持续运用格雷厄姆的方法,你不可能损失金钱。实质上它是一种非常定量的方法,运用它你会做得相当好。在另一方面,当你的公司和资金量越来越大时,这种方法会变得越来越难以适用。以合理价格买入好公司好于以低价买入普通公司。
运用“烟蒂投资法”,你会在地上找到令人厌恶的烟屁股,还剩一口,捡起来,点着你能免费吸一口。你能够持续这么干,并捡到许多免费烟蒂。这是一种方法,这是我曾经做过的。定量的,我寻找到了许多非常便宜的股票。在遇到费雪和查理之后,我开始寻找更好的公司。以前,我两者都做,现在我们寻找好公司,而不仅仅是便宜的公司。
铁路非常庞大,他们在10年、100年后仍然会很好。伯灵顿北圣达菲铁路现在的税前盈利为60亿美元,而在我们买入几年前税前盈利为30亿美元。目前,我们是更多的费雪和更少的格雷厄姆,因为我们运用的资本更大了。若是较小的资本,我们会寻找更高安全边际和更便宜的股票。
当我大学毕业后,我逐页的翻阅穆迪手册,翻到1433页发现有好东西在里面。1951年西部保险公司净利润为29.09美元每股,一年之前为21.66美元每股。股票价格在过去12个月处于3到13美元之间。当我看到时,股价为16美元,低于1倍市盈率。
多年前,在2004年,有人告诉我应该看看韩国。我从花旗集团得到一本书,上面每页有一个股票,描述了韩国市场上公开交易的公司。我翻阅后,找到了约20家公司。这本书提供了净资产、每股收益和价格,除了价格没有告诉你股票的其它任何信息。一下午,找到了这样的20家公司,每个股票买了一些,但是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以便于重仓持有。如果你买了20个2倍市盈率的股票,你将会赚钱。
这就是本.格雷厄姆的方法,这样做你能够赚钱。如果你有更大的资金,你必须按费雪/查理的方法,买大生意。伯克希尔正在寻找大的、非常强壮的公司。例如1983年收购的内布拉斯加家具超市,至今其利润大约已经增长了约20倍。查理告诉我——“你从不想不和我观点一致,因为你很聪明,但我一直是对的”
(3)你每年写致股东信的流程是怎么样的?你怎么决策去写什么内容?
巴菲特:我已经完成了2013年的致股东信,但我将在2月28日发出。我已经知道了我将讲什么,只需要填一些数据并发出。
我试着把我的股东当作合伙人,我在换位思考,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我希望得到什么信息?这正是我告诉他们的。我的第一稿,我会发给了我的姐妹们,她们对金融知道的不多。“亲爱的姐妹们”-我向她们解释处在她们的位置想知道的内容。
我也喜欢写一些常识性投资教育内容,这些和伯克希尔没有直接关系。今年有2600个词(共有11500个词)是关于投资的。我是在和所有热衷于投资的人对话,告诉他们该如何投资。每年我会选一个主题去写一章关于如何投资,有人感兴趣,有人不感兴趣。如果有人准备把他们大部分资金投给我,我会像在一起面对面交谈一样,告诉他们伯克希尔的投资原则,股东们都会知道我们是怎么做的或在做什么。
1956年,我花0.49美元买了个账本,关于合伙关系只用了2页纸,但我不担心合伙协议。我只用半页纸解释了基本原则:哪些我能做,哪些我不能做,我准备怎么去做,我如何衡量我的成功。如果你觉着行,就投钱进来。如果你不想投钱,就不投,我们仍然是朋友。这些基本原则至今都放在伯克希尔年报致股东信的末尾,以告知我们的投资者。我们基本原则之一,虽然我们以公司的形式管理,但我们视股东为合伙人。我们把你们当合作伙伴,需要有共同的观念,就像婚姻一样。如果在重要问题上有分歧,结婚会是可怕的。
年度报告现在已经准备好了。伯克希尔有非同寻常的股东,许多股东把他们80%的财产放在了伯克希尔,我几乎把100%的财产放在了伯克希尔。但如果市场下跌50%,我们会重新写(笑声)。
(4)你为何把高盛的认股期权转换成了公司的小比例股份?
巴菲特:高盛和通用电气,在2008年我们帮助支援他们,这个我做梦都没想到(想象一下,通用电气打电话告诉你他们需要你的财务援助)。伯克希尔获得附有股票认购期权的优先股,期权的期限为5年(2013年9月到期)。股票期权可以购买50亿美元的高盛普通股和30亿美元的通用电气股票。如果我们行权,我们将要另外投资80亿美元。这两个公司不希望发行这些新股。今年早些时候,我们决定,既然他们不想发行这些新股,我们也不想花80亿美元,我们就做个解决方案,双方都乐意。我们不想花钱,他们也不想发行新股。
最终,伯克希尔获得价值约20亿美元的高盛集团股票,而不用花现金,而通用电气仅2亿美元。伯克希尔目前只剩一个美国银行发行的期权。我们拥有的期权可让我们以7.14美元每股购买7亿美元的股票(约50亿美元),2021年8月份到期。我们将持有这些期权直到价值提高,或者持有到期。
高盛和通用电气的交易挺有意思——5年前谁能想到这些。因为雷曼,货币市场坍塌了。货币市场基金持有大量雷曼票据。形势一夜之间改变了,雷曼倒闭,3000多万相信货币市场基金是安全的美国人损失惨重。这导致主要的货币市场基金“跌破面值”并贬值。货币市场进行着一个巨大的无声电子赛跑,在雷曼倒闭后的三天内,有35万亿美元的货币市场基金和1.75万亿美元的基金流出。所有的货币市场基金都持有商业票据,像通用电气等公司也持有大量商业票据。之后,美国工业几乎停滞。乔治.布什说:“如果货币不放松,这些混蛋都会完蛋”——我相信这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经济描述。这是为什么他支持鲍尔森和伯克南,因为公司都依赖商业票据市场。
在2008年9月,我们到达了深渊。如果鲍尔森和伯克南不干预,再过2天,一切都完蛋。伯克希尔一直持有约200亿美元的现金,听起来比较疯狂,不大可能需要这么多现金,但若在未来100年的某些天世界又停止运转了,我们将做好准备。将来会有些危机,也许就在明天,到时你会需要现金,那个时候现金就像氧气。当你不需要时,你没有注意到它,当你需要时,它成了你唯一需要的东西。
我们运营的流动性超过其他公司,我们不想依赖银行。美国财政部没有权限去给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担保,他们的权力来源于国会。鲍尔森在2008年9月份建立了一个外汇稳定基金去给货币市场基金提供担保,这个措施阻止了货币市场基金的继续流出,危机结束了。
在你们的一生中,这种情况可能还会发生几次。当这种情况再次发生时,注意两点:1.保护你不被伤害,2.如果你有现金和勇气,你将有机会以不可思议的价格购买东西。恐惧会迅速蔓延,具有传染性。这和智商无关。信心只会一点点恢复,不会立刻恢复。会有一个投资市场瘫痪的时期,此时你不希望欠别人钱,如果你有钱,就去买入。“别人恐惧时你贪婪,别人贪婪时你恐惧”。
(5)你对市场的理解是如何有助于形成你的政治观点的?
我不会说市场知识的作用。我的政治观点是这样的形成过程。想象一下,现在距离前你出生24小时。一个精灵对子宫里的你说:“你看起来像一个非常负责任的,聪明的,有潜力的人类。要在24小时内出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责任,我要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系统来分配你在哪里出生。你设定规则,任何政治制度,民主,议会,你想要的任何东西,可以设置的经济结构,共产主义,资本主义,任你所想,我向你保证,当你出现时,这些将为你存在,为你的孩子和孙子。”
这是什么意思?有个问题是:你要穿过一个70亿张签的大桶,每个签代表一个人。随手摸一个即是你,你可能出生聪明或不聪明,健康或残疾,黑人或白人,出生在美国或在孟加拉国,等等。你不会知道你将抽到哪个签。既然不知道你将抽到哪个签,你又如何去设计这个世界?你想做男人来提升女性地位吗?但50%的概率你是个女人。
如果你在思考政治世界,你希望有一个系统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你会想要更多的产出,这样会有更多的财富可供分配。美国是一个伟大的系统,实现了人均5万美元的国内生产总值,是我出生时的6倍,只用了一代人的时间。你想要一个社会系统,它一旦有产出,你不想让任何人掉队。你想激励优秀员工,不想要平等的结果,但你也想要那些出生时运气不好的人仍然有一个体面的生活。你也不想在人们的心目中存在恐惧–怕老年缺钱的恐惧,对医疗费用的恐惧。我把这称为“卵巢彩票”。我的姐妹们没有得到同样的票。他们期望他们会婚姻美满,或者如果他们想工作,可以作为一名护士,教师,等等。如果你正在设计这个世界且知道男性或女性各占50%,相信你不希望女性在这个世界中是这样,你也有可能是女性啊!设计你的世界的方式;这应该是你的哲学。
我看福布斯400排行榜,看他们的数据,看他们是如何上升。在过去的30年中,底层美国人也在上升,这是伟大的,但我们不希望贫富差距过大。只有政府才能矫正这些。如果你不愿意参与这个100%随机出生的赌博,你是幸运的!7亿人中的前1%,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路径。你不能说你只依靠自己,我们都有老师,我们都依靠前人来引导。我们不能让别人落后太多。你们在座的都抽到了好签。
(6)您是为数不多的、在职场让女性掌权的男性CEO。你能谈谈您的理由吗?还有,我们如何能将我们的智慧在工作中得到发挥? (来至一位女性的发言)
巴菲特:我们1776年在写独立宣言上写“人人生而平等”等等。在1789年,我们颁布宪法,思考了一会儿......黑人是3/5的人。他们耍滑头了。他们采用了不使用性别代词这样一种方式。在他们自己的任职期内,他们出卖了自己,他们只说“HE” 。很快,所有的人生而平等变成所有男性平等。历史前进到葛底斯堡演说,林肯反复强调所有的人生而平等。但漏掉了一些内容,妇女依然不能投票,甚至在一些州无法继承财产。最后,在1920年,进入这个新的危险统治方式131年后,“哦,是啊,女人应该有公平的投票权。”在此之后,O’Connor任职之前,许多法官被任命。作为一个孩子,每个人都有与我相同的期望,但我的姐姐作为一个聪明的人,被授予了不同的东西。这就是这个国家,想想我们离使用我们自己一半的天赋还有多远。现在我们开始使用另一半的潜力。如果我们只是让5尺10以上的人成为公司的CEO、会计师或律师,5尺10以下的人必须成为护士等,这是多么愚蠢。我们将不能释放已有的潜力。对女性而言,事情是一样的。没有人意识到它,我的爸爸、我的老师,他们都没有。女性显然是一样的聪明和吃苦耐劳(工作一样努力)。在筹办我们的年会时,没有人比嘉莉(Carrie)更好。我认为,作为一个CEO,因为性别而错过最有才华的人,这是多么愚蠢。但是,我们现走在正确的大道上。我们正在朝着我们设定的理想前进。这一理想杰佛逊很早之前就设定了,但直到很久以后才开始实践。
(7)当收购一个公司时,你如何评估管理人员
我递给B夫人(内布拉斯加家具超市)一个大支票,他们(管理层)都不需要再去工作。但是在他们拿到钱,我拿到股票后,他们表现的有所不同吗?他们工作起来和给自己赚钱一样努力吗?
我们四分之三的管理层非常富有,这些人不需要去工作,但是他们仍然全情投入。如果我给他40亿美元,下个月会是相同的结果吗?下一年呢?我不会处理合同,我必须判断管理人员是否会以相同的方式继续工作。我的评估表明我是正确的,且我做的越来越好。他们不需要我,我需要他们。
我为什么工作?我能做我想做的任何事情,然而每天早上起来,我都等不及想去工作。我喜欢周六工作,和学生交谈。为什么我这么做?我要去画我自己的画作,伯克希尔就是我的画作。人们喜欢创造事物。我认为我是米开朗琪罗,正在给西斯廷礼拜堂作画,但对于其他人可能看起来像涂鸦。第二,我想获得喝彩。当人们欣赏我的画作时,我很高兴。如果其他人有他们自己的画作,作为我会去指导他们怎么画吗?(就像公司管理)我感谢他们所作的一切。我知道游戏规则,当我称赞他们时,他们知道正在从他们喜欢的评论家那里得到认可。我有他们的股票,但这仍然是他们的生意。当管理层真正关心生意时,即是一个好的文化。
(8)现在信息到处都有,如果你今天出生在秘鲁,你会以相同的方式崛起吗?
巴菲特:是的,我能。世界各地正在发生变化。人们可以在各社会经济阶层移动。美国并没有比其他国家更加努力的工作,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超过其他,因为我们给予平等机会。不是更聪明的工作,而是释放出更大的潜力。世界是正在给所有人创造机会。
(9)对于今天想进入投资业的人,你会给哪些职业建议
巴菲特:你应该学习所有关于投资的事情。有如此多的东西要学习。学习哪些管用哪些不管用,哪里价值会存在,哪里价值不会存在。我11岁时开始涉足投资,以38.25美元买了3股城市服务优先股。同时,我大姐桃瑞丝也买了3股,我爸爸买了4股,所以我们共有10股。我姐姐桃瑞丝在上学校的路上每天抱怨这个股票的价格,所以我以42美元的价格卖了,2年后这个股票价格为200美元。
我会对管理的资产进行审计,以便于做的好时能够吸引更多人。相对于投资,我更喜欢经营公司,经营生意比调动资金更有乐趣。
Todd Combs 和Ted Weschler每人管理65亿美,如果他们自己运营对冲基金,他们会赚的更多,但是他们喜欢在伯克希尔,他们有足够的钱,他们有我非常称赞的品质。
(10)请给女性一些建议
巴菲特:建议阅读凯瑟琳.格雷厄姆的个人传记。总统都来看她。她克服了她母亲和丈夫忽视她的心里障碍。如今许多女CEO很成功。波仙珠宝的CEO苏珊.雅克正在离职准备去领导世界宝石协会。
(11)你是第一个使用“护城河”这个词作为竞争优势的人,星辰公司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你怎么评价星辰在护城河上的工作?
巴菲特:我认为他们做了一个伟大的工作。我提到这个词是在40多年前,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会有这些经济城堡,例如苹果、微软等。一些公司有比较小的城堡。如果你有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城堡,人们会试图夺取它。你需要2件事——1个城堡周围的护城河,另外你需要1个试图扩宽护城河的武士。
可口可乐怎么建立他们的护城河?他们在人们的脑海中深深地印上了可口可乐是快乐所在的认识。这个护城河在你们心里。铁路的护城河是进入门槛。GEICO的护城河是低价格。每天我们都试图扩宽护城河。喜诗糖果在人们心中建立了护城河,在情人节,它是一个比RussellStover更让人印象深刻的礼物。喜诗糖果已经连续41年在12月26日这天提高价格。伯克希尔在1972年以2500万美元购买了喜诗糖果公司,现在它的年利润为8000万美元。理查德·布兰森的维珍可乐在十年前已经失败。士力架巧克力(Snickers)成为糖果棒第一品牌已经40年。
(12)你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生活,你会给年轻的专业人士什么建议?
巴菲特:你要做的最重要决定是和谁结婚。最重要的是,你的心思都放在大事情上,而且必须确保你的配偶在同一大事情跟你有同样的想法。不要与你希望去改变的人结婚。与比你更好的人结婚,与比自己强的人同行。
(13)你是不是有一个每年击败道琼斯工业指数10个点的目标?
巴菲特:多年前,我试图击败道琼斯指数(目前是标普指数)。目标是每年击败道琼斯指数10个点,如果道琼斯指数下跌20%,而我们下跌10%,这样就好。对于具体的业务和债券,我们没有预期标准。我们尽量做我们认为在当时最好的交易。这是我们能够做的最聪明的事吗?在能力圈以内吗?会让我们的资源紧张吗?希望答案是肯定的。通常我认为一个公司的价值是未来现金流的折现。
回到投资,2600年前的表达是“一鸟在手胜于二鸟在林”。但你需要质疑——有多大确定性林子里有两个鸟?林子有多远?利率多少?(笑声)
在投资中,你现在支付金钱并在之后得到更多的钱。伯克希尔一直在向林子放更多的鸟。
如果你现在管理1百万美元,你应该能够在无风险无杠杆的情况下打败标普500指数10个百分点。
(14)你参与过的最艰难的谈判是哪个?你是怎么提高你的谈判策略的?
巴菲特:我仅仅是从我爸爸那学的谈判方法。人们拥有不同的谈判风格,我不希望参与到那种只能在某些点上达成一致的谈判,不希望与他们在一个点上争吵。要么我们放弃要么一方压倒另一方。我的风格不同于大多数人,我只会说我做什么,如果你这样做一辈子并坚持下来。我能够从任何事情上走开,我会说我会付X美元,通常情况下,这是最好的交易。我不会虚报价格,然后你反击,然后达成某个价格。你在花时间和金钱做这个事。我只会说我将支付多少,而且一旦有了声誉,这招很好用。你不会希望参与一个你不敢走开的谈判。与你爱的人讨价还价是一个可怕的错误,破坏性的错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是无条件的爱。
(15)什么是你最大的投资失误,你从中学到什么?
巴菲特:最好是从别人的错误中学习。即使审视全部各种类型的失败案例,我也不相信你能够战胜自己,你还是会犯错误。我最大的错误是买了伯克希尔.哈萨维,并试图使它变好。我们把所有钱投在了一个糟糕的生意里,把资金浪费在里面长达20年。你不可能玩这个游戏不犯错误。我们花费4亿美元的伯克希尔股票购买了德克斯特鞋业,现在这些股票价值50-60亿美元,德克斯特鞋业最终由于国外的竞争而破产。我们在未来能源公司债券上(EnergyFuture Holding bonds)损失了20亿美元,KKR参与投资也损失了80亿美元。
(16)但管理别人的钱失误时,你怎么处理责任和包袱?
巴菲特:我会告诉他们我将来还会失误,但目标是去做这个和这个和这个。我可能为了做这个而犯错,但我仍然有可能完成目标。我试图以一种不会显著亏损的方式持续操作。这种方式我可能不会赚最多的钱,但我会把永久损失的风险最小化。如果有千分之一的概率可能造成他人资金的永久损失,我就不会做这个决策。
伟合控股
2013年9月8日星期日
伟合控股
上个月开了foreign market trading account,想用来投资新加坡的股票,伟合当然我第一个要研究的公司,因为我正在为它卖命啊!
伟合的基本资料我不多说,有意想了解可以浏览www.weehur.com.sg。做了一些基本分析,其实伟合主要的收入来自产业发展,建筑业的利润不理想,大约只有5%的profit margin。伟合最赚钱的一年在2012年,主要是自己发展的Industrial Project (Harvest@Woodlands)获得了临时入伙准证(Temporary Occupation Permit简称TOP)。新加坡有个会计的条例,就是所有工程必须获得TOP才允许把账目呈报在季报。
伟合目前手上还有5个工程在进行中,而3个是属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预计这些工程的TOP都不会在2013年,最快预计有两个工程(Premier@Kaki Bukit 和Urban Residences@Paya Lebar)会在2014年获得TOP。所以可以很肯定的今年的营业额和盈利会没什么惊喜,如果相比2012年,2013年的账目会非常失望的。预计每股净利只有2cents,股息预计也是2cents (8月份已经宣布了发1 cent股息,下一次应该会在第4季)。从派发股息的角度来看,伟合确实对股东还蛮大方的,业绩不怎么理想,还持续发高股息。所以2013年不要对伟合有过高的期望,全年发2cents的股息已经算不错了。2cents股息就等于把全年所赚的盈利全部分发出去了。目前股价$0.345,2013年的本益比 =17.25倍,周息率=5.33%
虽然看起来不怎么突出,投资要看长远,没错,可以估计2014年会是伟合的高峰期,手中两个工程预计会获得TOP,分别会呈现在第二季和第四季的季报。这两个工程账目入账后,业绩会非常标青,甚至比2012年还要好,预计每股净利至少15cents。现在要投资伟合,就必须要有至少一年的耐心准备才能看到成果。现在外资在撤离亚洲市场,新加坡的股市当然也免不了要调整,如果有机会在更低的价位进场,2014年的周息率会更客观,至少10%以上。
最后,还有一个隐忧就是伟合近来没有收购任何地皮,这样来它的发展最多只能延续到2015年,可能就是这个原因,市场只给了它34.5cents的合理价格。目前手上握有大约180m现金,其实已经足够收购好几块地皮,或许目前还找不到理想的地位和价格。不过我相信管理层已经积极地计划购买地皮,发展自己的产业工程项目。
Sunday, January 5, 2014
2014 Outlook Recovery adds spice to growth
* Earnings growth to accelerate on external recovery
* Rotation from yield plays to growth to gain momentum
* Focus on global proxies and China beneficiaries
* Wave of opportunities in oil and gas sector
Recovery optimism tainted by Asean uncertainties.
* Rotation from yield plays to growth to gain momentum
* Focus on global proxies and China beneficiaries
* Wave of opportunities in oil and gas sector
Recovery optimism tainted by Asean uncertainties.
Singapore equities will be underpinned by the recovery momentum in the US, and the anticipated shift out of recession in the Eurozone. In Asia, China’s GDP slowdown should also stabilise in 2014. However, optimism will be capped by the extent of QE tapering and the weak market sentiment for ASEAN. STI is likely to range trade as sentiment gyrates between optimism in recovery in developed markets and uncertainties within ASEAN. We peg a STI range of 2950 to 3350 in the coming months, which coincides quite closely with 12.33x (-1SD) to 13.9x (Ave) blended FY14/FY15 PE.
Singapore should outperform Asean peers.
Singapore should outperform Asean peers.
While Asia markets will still be impacted by the progression of QE tapering in the coming months, we expect Singapore equities to hold up better compared to most of her ASEAN peers. The combination of a strong current account balance, resilient SGD and low political risk should enable Singapore equities to continue outperforming other ASEAN markets. We expect the companies under our coverage to enjoy earnings growth acceleration in 2014. We see earnings (before EI) jumping 12.8% in 2014F compared with just 0.5% for 2013F.
From yield plays to growth.
From yield plays to growth.
Key themes for investment are centred around external recovery and global cyclicals, supported by earnings growth drivers in the industrial, oil and gas sectors. As QE tapering progresses, expectations of a steepening yield curve reduces investors’ appetite for yield stocks. The rotation from yield sensitive sectors to growth stocks will gain momentum. As such, we Overweight Banks, Industrials, Oil and Gas, Consumer Services, Underweight Consumer Goods and REITS, and Neutral on Property and Telcos.
All about Recovery.
All about Recovery.
With Europe and US accounting for 23% of Singapore’s exports, this will lift Singapore’s GDP to its potential growth rate of 4.0% in 2014. Proxies to global recoveries are Hutchison Port, Goodpack and Venture. With China’s outlook stabilising, beneficiaries of China’s reform efforts are Midas, Global Logistics and Osim. Domestic recovery proxies are Genting Singapore, Courts and OCBC.
Turnaround plays in oil and gas sectors.
Turnaround plays in oil and gas sectors.
Rate recovery in the OSV market will drive a re-rating for the sector, benefitting vessel owners like Pacific Radiance, while Ezion will continue to thrive on its niche product offerings. Turnaround plays to watch out for in 2014 are Ezra and Vard; resolving their execution issues and a sustainable recovery could see both stocks re-rating. Keppel Corp’s order wins have surpassed expectations with more potential orders in the offing, while margins are recovering.
Sunday, December 29, 2013
一點,不多,就是一點。
為人做事:
比別人多想一點,多做一點,多準備一點,
多幹一點,多堅持一點,多流一點汗,
多吃一點苦,多品嘗一點寂寞。多付出一點,
就多積累一點經驗;多付出一點,就能多顯露出一點才華;
多閃現一點美德,就離成功近一點。
成功之道:
理由少一點,肚量大一點,嘴巴甜一點,
脾氣小一點,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
腦筋活一點,做事多一點,說話少一點。
情誼之道
淡淡的一點友情很真,淡淡的一點戀情很醉,
濃濃的一點問候很醇,淡淡的一點思念很深,
淡淡的一點孤獨很美,淡淡的一點祝福最真。
溫柔多一點,脾氣少一點,
相處的日子就會好過一點。
事業之道:
讓需求簡單一點,心靈就會更輕鬆一點;
讓外表簡單一點,本色就會更接近一點;
讓溝通簡單一點,情感就會更融洽一點,
讓過程簡單一點,內涵就會更豐富一點;
讓效率更高一點,成果就會更豐碩一點。
生活之道
多一點愛,少一點恨。多一點微笑,少一點憂愁。
多一點閱讀,少一點嘀咕。多一點運動,少一點美容。
生活本來平淡如水,放一點鹽它就會是鹹的,
放一點糖它就會是甜的,放一點咖啡它就會是苦的,
放一點茶它就會是香的,想調成什麼味道,
全憑你自己。安靜一點,淡然一點,沉穩一點,
隨意一點,並不意味無能和無奈。:
一點,就是一點,何必多求?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论股市
男人与狗
有一个男子带着狗在街上散步,像所有的狗一样,这狗先跑到前面,再回到主人身边。接着,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远,又再折回来。整个过程里,狗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他俩同时抵达终点,男子悠闲地走了 一公里,而狗跑来跑去,走了四公里。
男子就是经济,狗则是证券市场。
长远看来,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相同,但在过程中,却有可能选择完全相反的方向。
判断市场处于哪个阶段
在出现不利消息时,市场并没有下跌,就是市场出现超卖,行情已接近最低点的征兆。相反地,市场对有利消息不再有反应,就是超买和行情暂时处在最高点的信号。
如果行情下跌时,某一段时间里成交量很大,这表示有大量股票从犹豫的投资者手里,转移到固执的投资者手里。也就是说,如果成交量增加,行情仍然继续下跌时,就是已经接近下一次上涨起点的信号。
当成交量小,且指数还继续下跌时,就表示市场前景堪虑。相反地,当成交量愈来愈大,股票还不断看涨时,也是前景堪虑。
当成交量小时,如果指数看涨,这种情形就非常有利。
三种人
巴尔扎克在一篇关于高雅生活的文章里写到,世上有三种人,工作的人、思考的人、和无所事事的人。真正的投机家是思考的人,但很多人却认为投机家是不用工作的人。
证券交易所
人类史上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出现在阿姆斯特丹。时值十七世纪,殖民时代开始之际。大家争先恐后地购买印度公司的股票,这是第一家有组织的殖民企业,成立于1602年。
上涨与下跌
这里的一切都取决于一件事,就看这里的傻瓜比股票多,还是股票比傻瓜多。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如果股票持有者迫于心理或物质上的压力,被迫出售股票,而资金 所有者虽然想买,却无购买压力,行情就会下跌。反之,如果资金所有者迫切寻找股票,而股票持有者并没有物质或心理上的压力,要出售股票,行情就会上涨。因 此,一切取决于供给和需求。
货币+心理=趋势。
证券交易心理学
投资者须具备四种要素:金钱、想法、耐心,还有运气。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耐心就是:2×2=5﹣1。
暴涨和崩盘
崩盘通常以暴涨为前导,而暴涨都以崩盘收尾,一再重复。它们是分不开的搭档。
证券市场四百年来的历史便是一连串由暴涨和灾难所交织成的,其中大多数早被人遗忘,但有些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被载入史册:17世纪郁金香灾难、数学毁掉法国、1929年的崩盘,等等。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的格言
箴言:“心理造就90%行情”
影响股价(特别是短期走势)起伏的原因,主要并非受自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是受制于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及心理因素。好消息未必一定令股价上升,大众对消息的反应才是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
格言
1、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金钱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渴。”
2、根据我的定义,百万富翁是指不依赖任何人,以自己的资本,就能满足自我需求的人。百万富翁不用工作,既不用在上司面前,也无须对客户卑躬屈膝。
3、根据我的经验,有三种迅速致富的方法:
第一,带来财富的婚姻;
第二,幸运的商业点子;
第三,投机。
4、在长达80年的证券交易中,我至少学到一点:投机是种艺术,而不是科学。
5、大家是否该跻身名人之列,也做个投机人士?
基本上,这取决于两件事,即物质条件和个人性格。关于前一个前提条件,我牢记一条座右铭:
有钱的人,可以投机,
钱少的人,不可以投机,
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
6、任何一个软件顶多只和它的程序设计者一样聪明。
7、总而言之,投机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确,毕竟是个想法。这是投机家和证券玩家的基本差异。
8、任何学校都教不出投机家,因为投机家的工具,除了经验外,还是经验。
9、成功的投机家在100次交易中,获利51次,亏损49次,他就靠这差数为生。
10、只要有想像力,老的东西,甚至老古董,都有机会再翻身。
11、一切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我全部的证券交易理论都以此为基础。
12、货币之于证券市场,就像氧气之于呼吸,汽油之于引擎。
13、投资者分两类,固执的(投资者和投机人士)和犹豫的(玩家),胜利者是固执的人。
14、对我来说,技术状态只和一个问题有关:股票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15、固执的投资者需具备四种要素:金钱,想法,耐心,还有运气。
16、根据我的定义,一个人是否有钱,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少财产,而在资本是否完整无缺,有没有负债。
17、我非常赞同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耐心也许是证券交易所里最重要的东西……我为证券市场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学公式:2*2=5-1
18、这是个永恒的法则:每次证券市场中的崩盘和溃散都以暴涨为前提,而每一次的暴涨都以崩盘收尾。
19、大家必须训练有素、冷静,有时必须玩世不恭,不理会大众的歇斯底里,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20、一种股票最后可能上涨1000%,或甚至10000%,但最多只能下跌100%。
21、我的座右铭是,凡是证券交易所里人尽皆知的事,不会令我激动。
22、最没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和指数发展趋势有关的讯息,这些都是先有指数,才有讯息的。
23、真正的证券交易知识,是那些当大家忘记所有细节后留下的东西,大家不需要无所不知,而是要理解一切,在关键时刻指出正确的内在关系,并采取相应行动。
24、在指数上涨过程中,即使是最差的投机人士也能赚到一些钱;而在指数下跌过程中,即使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赚不到钱。因此投资最重要的是普遍的趋势,其次才是选股,只有投资经历至少20年之久的投资者,才用不着太关心整体发展趋势。
25、投机人士必须比一般大众提前发现成长型企业,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合理的价格时进场。
26、M和W理论是最老的图表规则,我虽然不是图表主义者,但这两个规则常帮我的忙。
27、投机中赚的钱是痛苦钱,先有痛苦,然后才有金钱。
28、我的证券交易格言是:“看重小利的人,不会有大价值。”
29、一名投资者是否成功,只有他的遗产继承人才能判断。
30、职业投资者的工作,95%是在浪费时间,他们在阅读图表及营业报告,却忘记思考,但对投资者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男子带着狗在街上散步,像所有的狗一样,这狗先跑到前面,再回到主人身边。接着,又跑到前面,看到自己跑得太远,又再折回来。整个过程里,狗就这样反反复复。最后,他俩同时抵达终点,男子悠闲地走了 一公里,而狗跑来跑去,走了四公里。
男子就是经济,狗则是证券市场。
长远看来,经济和证券市场的发展方向相同,但在过程中,却有可能选择完全相反的方向。
判断市场处于哪个阶段
在出现不利消息时,市场并没有下跌,就是市场出现超卖,行情已接近最低点的征兆。相反地,市场对有利消息不再有反应,就是超买和行情暂时处在最高点的信号。
如果行情下跌时,某一段时间里成交量很大,这表示有大量股票从犹豫的投资者手里,转移到固执的投资者手里。也就是说,如果成交量增加,行情仍然继续下跌时,就是已经接近下一次上涨起点的信号。
当成交量小,且指数还继续下跌时,就表示市场前景堪虑。相反地,当成交量愈来愈大,股票还不断看涨时,也是前景堪虑。
当成交量小时,如果指数看涨,这种情形就非常有利。
三种人
巴尔扎克在一篇关于高雅生活的文章里写到,世上有三种人,工作的人、思考的人、和无所事事的人。真正的投机家是思考的人,但很多人却认为投机家是不用工作的人。
证券交易所
人类史上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出现在阿姆斯特丹。时值十七世纪,殖民时代开始之际。大家争先恐后地购买印度公司的股票,这是第一家有组织的殖民企业,成立于1602年。
上涨与下跌
这里的一切都取决于一件事,就看这里的傻瓜比股票多,还是股票比傻瓜多。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如果股票持有者迫于心理或物质上的压力,被迫出售股票,而资金 所有者虽然想买,却无购买压力,行情就会下跌。反之,如果资金所有者迫切寻找股票,而股票持有者并没有物质或心理上的压力,要出售股票,行情就会上涨。因 此,一切取决于供给和需求。
货币+心理=趋势。
证券交易心理学
投资者须具备四种要素:金钱、想法、耐心,还有运气。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
耐心就是:2×2=5﹣1。
暴涨和崩盘
崩盘通常以暴涨为前导,而暴涨都以崩盘收尾,一再重复。它们是分不开的搭档。
证券市场四百年来的历史便是一连串由暴涨和灾难所交织成的,其中大多数早被人遗忘,但有些事件改变了整个世界,被载入史册:17世纪郁金香灾难、数学毁掉法国、1929年的崩盘,等等。
安德烈·科斯托兰尼的格言
箴言:“心理造就90%行情”
影响股价(特别是短期走势)起伏的原因,主要并非受自经济发展的影响,而是受制于投资者对消息的反应及心理因素。好消息未必一定令股价上升,大众对消息的反应才是影响股价的主要因素。
格言
1、哲学家叔本华说过:“金钱就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渴。”
2、根据我的定义,百万富翁是指不依赖任何人,以自己的资本,就能满足自我需求的人。百万富翁不用工作,既不用在上司面前,也无须对客户卑躬屈膝。
3、根据我的经验,有三种迅速致富的方法:
第一,带来财富的婚姻;
第二,幸运的商业点子;
第三,投机。
4、在长达80年的证券交易中,我至少学到一点:投机是种艺术,而不是科学。
5、大家是否该跻身名人之列,也做个投机人士?
基本上,这取决于两件事,即物质条件和个人性格。关于前一个前提条件,我牢记一条座右铭:
有钱的人,可以投机,
钱少的人,不可以投机,
根本没钱的人,必须投机。
6、任何一个软件顶多只和它的程序设计者一样聪明。
7、总而言之,投机者有想法,不管正不正确,毕竟是个想法。这是投机家和证券玩家的基本差异。
8、任何学校都教不出投机家,因为投机家的工具,除了经验外,还是经验。
9、成功的投机家在100次交易中,获利51次,亏损49次,他就靠这差数为生。
10、只要有想像力,老的东西,甚至老古董,都有机会再翻身。
11、一切取决于供给和需求。我全部的证券交易理论都以此为基础。
12、货币之于证券市场,就像氧气之于呼吸,汽油之于引擎。
13、投资者分两类,固执的(投资者和投机人士)和犹豫的(玩家),胜利者是固执的人。
14、对我来说,技术状态只和一个问题有关:股票掌握在什么人手里。
15、固执的投资者需具备四种要素:金钱,想法,耐心,还有运气。
16、根据我的定义,一个人是否有钱,关键不在于他有多少财产,而在资本是否完整无缺,有没有负债。
17、我非常赞同爱因斯坦说过的话:“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
耐心也许是证券交易所里最重要的东西……我为证券市场列了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学公式:2*2=5-1
18、这是个永恒的法则:每次证券市场中的崩盘和溃散都以暴涨为前提,而每一次的暴涨都以崩盘收尾。
19、大家必须训练有素、冷静,有时必须玩世不恭,不理会大众的歇斯底里,这是成功的前提条件。
20、一种股票最后可能上涨1000%,或甚至10000%,但最多只能下跌100%。
21、我的座右铭是,凡是证券交易所里人尽皆知的事,不会令我激动。
22、最没有意思的,就是那些和指数发展趋势有关的讯息,这些都是先有指数,才有讯息的。
23、真正的证券交易知识,是那些当大家忘记所有细节后留下的东西,大家不需要无所不知,而是要理解一切,在关键时刻指出正确的内在关系,并采取相应行动。
24、在指数上涨过程中,即使是最差的投机人士也能赚到一些钱;而在指数下跌过程中,即使挑到好股票的人也赚不到钱。因此投资最重要的是普遍的趋势,其次才是选股,只有投资经历至少20年之久的投资者,才用不着太关心整体发展趋势。
25、投机人士必须比一般大众提前发现成长型企业,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在合理的价格时进场。
26、M和W理论是最老的图表规则,我虽然不是图表主义者,但这两个规则常帮我的忙。
27、投机中赚的钱是痛苦钱,先有痛苦,然后才有金钱。
28、我的证券交易格言是:“看重小利的人,不会有大价值。”
29、一名投资者是否成功,只有他的遗产继承人才能判断。
30、职业投资者的工作,95%是在浪费时间,他们在阅读图表及营业报告,却忘记思考,但对投资者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科斯托蘭尼大師畢生心法VS投資精華
科斯托蘭尼大師畢生心法VS投資精華
這是一個恐慌恐懼與希望雜陳的年代,需要一個不變的指引。在20世紀最偉大的投機家科斯托蘭尼心中「人心+資金」決定所有市場的起落;重拾科老智慧,小散戶也能成自由支配的貴族。
一、決定漲跌的,不是景氣或公司好壞。
二、第一課:買好公司股票就賺多,錯!
三、 從市場賺來的錢,只是借來的,下一次或許就付得高昂利息償還回去;但無論成功或失敗,都必須從中學到經驗,如果失敗永遠記取教訓。
四、第二課:經濟成長絕對有利股市,錯!
五、 一家公司的上漲與下跌,不是由該企業的體質決定,而是取決於該公司股票在市場的供需狀況,換句話說每日成交數量張數大不大。
六、第三課:分析股票好壞最重要,錯!
七、 要成為一個固執投資人,必須有「想法和金錢」,以及最重要「耐心和運氣」。
八、 當某家公司的股票,被越來越多的猶豫投資人持有,這家公司再好,最終股票也會下跌。
九、忘掉數據、線圖、戒掉明牌。
十、 雞蛋理論:最低點買入股票>初升段A1修正階段成交量小股票持有人少>主升段A2相隨階段成交量和股票持有人增加>末升段A3過熱階段成交量異常-賣出股票>初跌段B1修正階段成交量小持有人逐漸少>主跌段B2相隨階段成交量增加持有人減少>末跌段B3過熱階段持有人最低點。
十一、 股票買賣決定點:魚頭魚尾留給別人吃,留給別人賺。
十二、 買賣法則:低價股分批買,高價股分批賣。
十三、 自己做功課隸屬長線:會買最低點切入買。不是自己做功課隸屬短線:會賣最高點切入賣。
Thursday, December 26, 2013
OSK-DMG says S'pore will roar in 2014 and names its top stock picks
Terence Wong, CFA, research head, OSK-DMGAnalysts: Terence Wong, CFA, and the Singapore Research Team
In the last few years, clients have been commenting that the Singapore market has little to offer. Many funds had underweighted Singapore, which on hindsight was a good move.
Between 2010 and 2013,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roared ahead with total gains of 72-103%. Singapore,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scale, eked out gains of a mere 10% in four years, not enough to beat the inflation rate.
Even Malaysia, which is largely seen as a defensive market, has done way better than Singapore.
Indeed, Singapore stock market prospects seemed to have dimmed compared to other parts of Asean and investors have been flocking to other markets in the world that look more appealing.
In 2013, while the regional markets flat-lined, the US markets charted new highs. During the 4-year period, the total returns for the US markets were at least five times better than Singapore?s.
In view of the country?s sound fundamentals, reasonable valuations and the prospect of Singapore being a safe haven, we are staking our bets on the Singapore stock market making a comeback in 2014.
Flight to safety: Stable politics and currency. Politics will be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some of the regional markets, particularly Indonesia and Thailand.
Indonesia will be holding its elections next year, while Thailand - also due to hold its polls in February 2014 - is currently facing a political quagmire that can potentially cripple growth, as seen in 2010.
Given the region?s less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US Federal Reserve (Fed)?s quantitative easing (QE) possibly dealing a blow to the currencies of the emerging markets in the ASEAN region, the SGD is likely to be the last bastion of strength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The strong Singapore dollar should attract foreign funds that have parked their money in other ASEAN markets.
The STI is trading at a 13.2x forward P/E, which compares favourably against the 5-year average of 14.2x. In terms of P/BV, the STI is trading at 1.3x, below the 5-year average of 1.44x.
Ong Pang Aik, executive chairman of Lian Beng Group, has been a regular buyer of his company's shares.
NextInsight file photo
Small caps rock! While the blue chips are expected to deliver decent returns, what looks more interesting are the small caps.
The small caps under our coverage are currently trading at 9x FY14 P/Es and are enjoying growth rates exceeding 20%, vs the large caps? 14x and mid caps? 15x FY14 P/Es.
Construction sector and S-chips, both of which are largely in the small caps space, should see a pickup in investor interest.
Our Top Picks are DBS, Ezion, Eu Yan Sang, First Resources, Keppel REIT, King Wan, Lian Beng, Midas Holdings, MTQ, Nam Cheong, OSIM International, Sembcorp Marine, ST Engineering, and Yangzijiang.
In the last few years, clients have been commenting that the Singapore market has little to offer. Many funds had underweighted Singapore, which on hindsight was a good move.
Between 2010 and 2013, Indonesia, the Philippines and Thailand roared ahead with total gains of 72-103%. Singapore, on the other end of the scale, eked out gains of a mere 10% in four years, not enough to beat the inflation rate.
Even Malaysia, which is largely seen as a defensive market, has done way better than Singapore.
Indeed, Singapore stock market prospects seemed to have dimmed compared to other parts of Asean and investors have been flocking to other markets in the world that look more appealing.
In 2013, while the regional markets flat-lined, the US markets charted new highs. During the 4-year period, the total returns for the US markets were at least five times better than Singapore?s.
In view of the country?s sound fundamentals, reasonable valuations and the prospect of Singapore being a safe haven, we are staking our bets on the Singapore stock market making a comeback in 2014.
Flight to safety: Stable politics and currency. Politics will be a key factor influencing some of the regional markets, particularly Indonesia and Thailand.
Indonesia will be holding its elections next year, while Thailand - also due to hold its polls in February 2014 - is currently facing a political quagmire that can potentially cripple growth, as seen in 2010.
Given the region?s less stable polit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US Federal Reserve (Fed)?s quantitative easing (QE) possibly dealing a blow to the currencies of the emerging markets in the ASEAN region, the SGD is likely to be the last bastion of strength and stability in the region.
The strong Singapore dollar should attract foreign funds that have parked their money in other ASEAN markets.
The STI is trading at a 13.2x forward P/E, which compares favourably against the 5-year average of 14.2x. In terms of P/BV, the STI is trading at 1.3x, below the 5-year average of 1.44x.
Ong Pang Aik, executive chairman of Lian Beng Group, has been a regular buyer of his company's shares.
NextInsight file photo
Small caps rock! While the blue chips are expected to deliver decent returns, what looks more interesting are the small caps.
The small caps under our coverage are currently trading at 9x FY14 P/Es and are enjoying growth rates exceeding 20%, vs the large caps? 14x and mid caps? 15x FY14 P/Es.
Construction sector and S-chips, both of which are largely in the small caps space, should see a pickup in investor interest.
Our Top Picks are DBS, Ezion, Eu Yan Sang, First Resources, Keppel REIT, King Wan, Lian Beng, Midas Holdings, MTQ, Nam Cheong, OSIM International, Sembcorp Marine, ST Engineering, and Yangzijiang.
巴菲特投资公式被找到 股神传奇或可复制
多年来,投资者一直在寻找一套公式,以图复制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50年取得的神奇回报,但都徒劳无功。近日,一项新研究成果声称发现了巴菲特的投资秘诀。
12月26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称,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1月份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声称找到了这套公式。论文作者都有深厚的学术资历,他们供职的AQR资产管理公司(AQR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着多只对冲基金和其他一些投资产品,资产规模达900亿美元。
论文作者分析了巴菲特从1964年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来的投资成绩。他们的公式含有十多个单项,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专注于便宜、安全、优质的股票”,即波动性低于平均水平、价格相对于账面价值(市率,一种值指标)的比率不高的股票。除此以外,研究人员还看好利润增长高于平均速度、相当大一部分利润当作股息派发出去的股票。
公式的第二部分将会令人错愕:它要求用“保证金交易”来投资这些股票,也就是借钱买股,买进的数量比不借钱能够买到的更多。研究人员发现,要达到巴菲特那样的长期回报,投资组合需要有60%的借入比例,也就是说,借款比例足以让每100美元的投资组合持有160美元“便宜、安全、优质的股票”。
论文作者之一、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金融学教授、AQR公司副总裁安德烈亚·弗拉奇尼(Andrea Frazzini)说,在巴菲特整个职业生涯中,伯克希尔投资组合的平均杠杆率一直与上述水平相当。
采用保证金交易当然可以放大利润。当行情不妙的时候,它也会增加潜在损失。但上文所述的公式是将保证金交易的大量使用同风险远低于市场的股票结合,所以综合来看的话,投资组合的风险仍然可以不高于大市。
无可否认的是,大量使用保证金交易的投资组合始终存在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的风险——如果所持资产跌幅太大,那么就要存入更多的现金。不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在过去50年里一直能够避开这种风险,虽然严重依赖于杠杆,其自然年度最差的回报率也就是亏损9.6%,而且其账面价值的波动性也低于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S&P 500)。
值得注意的是,公式中明显缺失一个因素,它没有解释巴菲特为什么大量投资非上市公司。研究人员表示,这没有必要,因为他所投上市公司的表现好于非上市公司。
巴菲特常常鼓吹他挑选优秀管理人员的能力,但研究人员发现,其回报“更多地源于选股,而非他对管理层的影响”。
不幸的是,研究人员总结出来的这套投资公式散户应用起来不一定容易。比如它要求投资一大篮子多样化的股票。另外,对于一个依靠保证金交易的投资组合来说,坚守这套公式也有可能遇到挑战。
但是,你或许还是能够在不借钱的情况下至少部分地运用研究人员总结出的这套公式。比如,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面有现金,你可以把这些现金加到已经配置于股市的那部分中去。这在事实上是自己给自己借钱,也就相当于做保证金交易。巴菲特从他公司的其他部门借钱,当然也就是这种办法。
12月26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报道称,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国家经济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11月份发表一项新研究成果,声称找到了这套公式。论文作者都有深厚的学术资历,他们供职的AQR资产管理公司(AQR Capital Management)管理着多只对冲基金和其他一些投资产品,资产规模达900亿美元。
论文作者分析了巴菲特从1964年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以来的投资成绩。他们的公式含有十多个单项,可以归纳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是“专注于便宜、安全、优质的股票”,即波动性低于平均水平、价格相对于账面价值(市率,一种值指标)的比率不高的股票。除此以外,研究人员还看好利润增长高于平均速度、相当大一部分利润当作股息派发出去的股票。
公式的第二部分将会令人错愕:它要求用“保证金交易”来投资这些股票,也就是借钱买股,买进的数量比不借钱能够买到的更多。研究人员发现,要达到巴菲特那样的长期回报,投资组合需要有60%的借入比例,也就是说,借款比例足以让每100美元的投资组合持有160美元“便宜、安全、优质的股票”。
论文作者之一、纽约大学(New York University)金融学教授、AQR公司副总裁安德烈亚·弗拉奇尼(Andrea Frazzini)说,在巴菲特整个职业生涯中,伯克希尔投资组合的平均杠杆率一直与上述水平相当。
采用保证金交易当然可以放大利润。当行情不妙的时候,它也会增加潜在损失。但上文所述的公式是将保证金交易的大量使用同风险远低于市场的股票结合,所以综合来看的话,投资组合的风险仍然可以不高于大市。
无可否认的是,大量使用保证金交易的投资组合始终存在收到“追加保证金通知”的风险——如果所持资产跌幅太大,那么就要存入更多的现金。不过,伯克希尔·哈撒韦在过去50年里一直能够避开这种风险,虽然严重依赖于杠杆,其自然年度最差的回报率也就是亏损9.6%,而且其账面价值的波动性也低于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S&P 500)。
值得注意的是,公式中明显缺失一个因素,它没有解释巴菲特为什么大量投资非上市公司。研究人员表示,这没有必要,因为他所投上市公司的表现好于非上市公司。
巴菲特常常鼓吹他挑选优秀管理人员的能力,但研究人员发现,其回报“更多地源于选股,而非他对管理层的影响”。
不幸的是,研究人员总结出来的这套投资公式散户应用起来不一定容易。比如它要求投资一大篮子多样化的股票。另外,对于一个依靠保证金交易的投资组合来说,坚守这套公式也有可能遇到挑战。
但是,你或许还是能够在不借钱的情况下至少部分地运用研究人员总结出的这套公式。比如,如果你的投资组合里面有现金,你可以把这些现金加到已经配置于股市的那部分中去。这在事实上是自己给自己借钱,也就相当于做保证金交易。巴菲特从他公司的其他部门借钱,当然也就是这种办法。
Saturday, December 14, 2013
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巴菲特是当今世界具有传奇色彩的证券投资家,他以独特、简明的投资哲学和策略,投资可口可乐、吉列、所罗门兄弟投资银行、通用电气等著名公司股票、可转换证券并大获成功。以下我们介绍巴菲特的投资理念———
赢家暗语:5+12+8+2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透彻研究巴式方法,会发觉影响其最终成功的投资决定,虽然确实与“市场尚未反映的信息”有关,但所有信息却都是公开的,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利用的。
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花费大量的金钱。是运气好吗就像学术界的比喻:当有1000只猴子掷币时,总有一只始终掷出正面。但这解释不了有成千上万个投资人参加的投资竞赛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连续32年战胜市场的纪录。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靠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哲学与逻辑,不同的投资技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背后,你其实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对华尔街那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感到不解。也许是人在市场,身不由己。所以他最后离开了纽约,躲到美国中西部一个小镇里去了 他远离市场,他也因此战胜了市场。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在其最新一期文章中刊文介绍了巴菲特式投资的六要素,称巴菲特的神秘之处恰在于他简单有效的投资方式。
巴菲特的投资方式究竟有什么要素?文章列举了6点供投资者参考:
一、赚钱而不要赔钱
这是巴菲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因为如果投资一美元,赔了50美分,手上只剩一半的钱,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才能回到起点。
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1965年到2006年间,历经3个熊市,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有一年(2001年)出现亏损。
二、别被收益蒙骗
巴菲特更喜欢用股本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状况。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净收入除以股东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润占股东资本的百分比,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长状况。
根据他的价值投资原则,公司的股本收益率应该不低于15%。在巴菲特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中,可口可乐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美国运通公司达到37%。
三、要看未来
人们把巴菲特称为“奥马哈的先知”,因为他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继续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
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办法,是计算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钱。这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然后他会寻找那些严重偏离这一价值、低价出售的公司。
四、坚持投资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屏障”的公司
预测未来必定会有风险,因此巴菲特偏爱那些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经济屏障”的公司。这不一定意味着他所投资的公司一定独占某种产品或某个市场。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从来就不缺竞争对手。但巴菲特总是寻找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使他对公司价值的预测更安全的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巴菲特不愿投资科技股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看不出哪个公司具有足够的长期竞争优势。
五、要赌就赌大的
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天性保守。但巴菲特不是。他投资股市的620亿美元集中在45只股票上。他的投资战略甚至比这个数字更激进。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前10只股票占了投资总量的90%。晨星公司的高级股票分析师贾斯廷•富勒说:“这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要犹豫不定,为什么不把钱投资到你最看好的投资对象上呢?”
六、要有耐心等待
如果你在股市里换手,那么可能错失良机。巴菲特的原则是:不要频频换手,直到有好的投资对象才出手。
巴菲特常引用传奇棒球击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话:“要做一个好的击球手,你必须有好球可打。”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对象,那么他宁可持有现金。据晨星公司统计,现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配比中占18%以上,而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有4%的现金。
巴菲特说道:“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这就所谓的巴菲特能力原则,巴菲特远离那些自己能力所无法把握的投资品种。巴菲特尚且如此,我们一般投资者能够说看到新能源、看到新科技就能预测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境内市场走到如今的点位,多少人觉得高处不胜寒,心惊胆战。多少人在犹豫“是买还是抛”。这些都是基于对于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思考。因为我们的市场运行只有十几年,如果我们纵观美国市场几十年的历程就会发现,股票市场是不断的周期性向上突破的,新高在不断被创新,所以如果你投资指数在较长的时间里你是不会被套的。但对于某家具体的上市公司来说,也许几年之后可能就在这个市场中消失了;而在中国,不少企业的存活年限更短,所以公司的个体风险其实是最大的。
巴菲特投资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5年前甚至10年前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据统计,1990年—2000年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只有25家能够达到业绩优异的双重标准: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20%,且没有一年低于15%。这些超级明星企业同时也是股票市场上的超级明星。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在10年前就达到持续盈利增长的竞争优势当然可以相信在未来能够更大地提高它的增长能力。巴菲特说,我喜欢的是那种根本不需要怎么管理就能够挣很多钱的行业,他们才是我想投资的那种行业。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就是这种行业,而可口可乐和吉列刀片都是巴菲特长期观察的在很长年限内具备持续竞争能力的企业。
巴菲特在1998年对于网络公司投资的评价是他并非网络股的专家,当时他认为自己看不清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而通过网络泡沫的洗礼之后巴菲特慢慢认同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并认同新经济时代所产生的新兴行业开始步入收获期,已经值得投资,所以不熟不做也需要动态的考虑和观察。当每个人工作中离不开电脑的时候,电脑产业也就是传统行业了。
股指走到现在无法判断最高的点位在哪里,但投资者应该离开股指的困扰去研究自己有能力研究的公司,因为好的公司即使系统性风险降临最终还将走向更高的价格,而选错了公司如果被套也许几年后就血本无归了。
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重仓锁定集中持有的股票都集中在金融、消费品、传媒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领域,而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吉利刀片、富国银行又都是每日所见的产品。这些经验值得价值型投资者借鉴。
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决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国股票的交易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最高记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在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爬升到990点,1969年又升到1000点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同时也担心所得的盈利付之东流,他最终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却宣布退出:“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
赢家暗语:5+12+8+2
巴式方法大致可概括为5项投资逻辑、12项投资要点、8项选股标准和2项投资方式。
5项投资逻辑
1.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是企业的经营者,所以我成为优秀的投资人;因为我把自己当成投资人,所以我成为优秀的企业经营者。
2.好的企业比好的价格更重要。
3.一生追求消费垄断企业。
4.最终决定公司股价的是公司的实质价值。
5.没有任何时间适合将最优秀的企业脱手。
12项投资要点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和税负的避免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在意一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仅有意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就算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改变我的任何一个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8项投资标准
1.必须是消费垄断企业。
2.产品简单、易了解、前景看好。
3.有稳定的经营史。
4.经营者理性、忠诚,始终以股东利益为先。
5.财务稳键。
6.经营效率高、收益好。
7.资本支出少、自由现金流量充裕。
8.价格合理。
2项投资方式
1.卡片打洞、终生持有,每年检查一次以下数字:A.初始的权益报酬率;B.营运毛利;C.负债水准;D.资本支出;E.现金流量。
2.当市场过于高估持有股票的价格时,也可考虑进行短期套利。
某种意义上说,卡片打洞与终生持股,构成了巴式方法最为独特的部分。也是最使人入迷的部分。
长期制胜的法宝:远离市场
透彻研究巴式方法,会发觉影响其最终成功的投资决定,虽然确实与“市场尚未反映的信息”有关,但所有信息却都是公开的,是摆在那里谁都可以利用的。
没有内幕消息,也没有花费大量的金钱。是运气好吗就像学术界的比喻:当有1000只猴子掷币时,总有一只始终掷出正面。但这解释不了有成千上万个投资人参加的投资竞赛中,只有巴菲特一人取得连续32年战胜市场的纪录。
其实,巴菲特的成功,靠的是一套与众不同的投资理念,不同的投资哲学与逻辑,不同的投资技巧。在看似简单的操作方法背后,你其实能悟出深刻的道理,又简单到任何人都可以利用。巴菲特曾经说过,他对华尔街那群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人士的种种非理性行为感到不解。也许是人在市场,身不由己。所以他最后离开了纽约,躲到美国中西部一个小镇里去了 他远离市场,他也因此战胜了市场。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在其最新一期文章中刊文介绍了巴菲特式投资的六要素,称巴菲特的神秘之处恰在于他简单有效的投资方式。
巴菲特的投资方式究竟有什么要素?文章列举了6点供投资者参考:
一、赚钱而不要赔钱
这是巴菲特经常被引用的一句话:“投资的第一条准则是不要赔钱;第二条准则是永远不要忘记第一条。”因为如果投资一美元,赔了50美分,手上只剩一半的钱,除非有百分之百的收益,才能回到起点。
巴菲特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在1965年到2006年间,历经3个熊市,而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只有一年(2001年)出现亏损。
二、别被收益蒙骗
巴菲特更喜欢用股本收益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状况。股本收益率是用公司净收入除以股东的股本,它衡量的是公司利润占股东资本的百分比,能够更有效地反映公司的盈利增长状况。
根据他的价值投资原则,公司的股本收益率应该不低于15%。在巴菲特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中,可口可乐的股本收益率超过30%,美国运通公司达到37%。
三、要看未来
人们把巴菲特称为“奥马哈的先知”,因为他总是有意识地去辨别公司是否有好的发展前途,能不能在今后25年里继续保持成功。巴菲特常说,要透过窗户向前看,不能看后视镜。
预测公司未来发展的一个办法,是计算公司未来的预期现金收入在今天值多少钱。这是巴菲特评估公司内在价值的办法。然后他会寻找那些严重偏离这一价值、低价出售的公司。
四、坚持投资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屏障”的公司
预测未来必定会有风险,因此巴菲特偏爱那些能对竞争者构成巨大“经济屏障”的公司。这不一定意味着他所投资的公司一定独占某种产品或某个市场。例如,可口可乐公司从来就不缺竞争对手。但巴菲特总是寻找那些具有长期竞争优势、使他对公司价值的预测更安全的公司。
20世纪90年代末,巴菲特不愿投资科技股的一个原因就是:他看不出哪个公司具有足够的长期竞争优势。
五、要赌就赌大的
绝大多数价值投资者天性保守。但巴菲特不是。他投资股市的620亿美元集中在45只股票上。他的投资战略甚至比这个数字更激进。在他的投资组合中,前10只股票占了投资总量的90%。晨星公司的高级股票分析师贾斯廷•富勒说:“这符合巴菲特的投资理念。不要犹豫不定,为什么不把钱投资到你最看好的投资对象上呢?”
六、要有耐心等待
如果你在股市里换手,那么可能错失良机。巴菲特的原则是:不要频频换手,直到有好的投资对象才出手。
巴菲特常引用传奇棒球击球手特德•威廉斯的话:“要做一个好的击球手,你必须有好球可打。”如果没有好的投资对象,那么他宁可持有现金。据晨星公司统计,现金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投资配比中占18%以上,而大多数基金公司只有4%的现金。
巴菲特说道:“我们的重点在于试图寻找到那些在通常情况下未来10年、或者15年、或者20年后的企业经营情况是可以预测的企业。”这就所谓的巴菲特能力原则,巴菲特远离那些自己能力所无法把握的投资品种。巴菲特尚且如此,我们一般投资者能够说看到新能源、看到新科技就能预测产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吗?
境内市场走到如今的点位,多少人觉得高处不胜寒,心惊胆战。多少人在犹豫“是买还是抛”。这些都是基于对于市场系统性风险的思考。因为我们的市场运行只有十几年,如果我们纵观美国市场几十年的历程就会发现,股票市场是不断的周期性向上突破的,新高在不断被创新,所以如果你投资指数在较长的时间里你是不会被套的。但对于某家具体的上市公司来说,也许几年之后可能就在这个市场中消失了;而在中国,不少企业的存活年限更短,所以公司的个体风险其实是最大的。
巴菲特投资那些现在的经营方式与5年前甚至10年前几乎完全相同的企业。据统计,1990年—2000年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中只有25家能够达到业绩优异的双重标准:连续10年平均股东权益回报率达到20%,且没有一年低于15%。这些超级明星企业同时也是股票市场上的超级明星。这些公司之所以能在10年前就达到持续盈利增长的竞争优势当然可以相信在未来能够更大地提高它的增长能力。巴菲特说,我喜欢的是那种根本不需要怎么管理就能够挣很多钱的行业,他们才是我想投资的那种行业。政府雇员保险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就是这种行业,而可口可乐和吉列刀片都是巴菲特长期观察的在很长年限内具备持续竞争能力的企业。
巴菲特在1998年对于网络公司投资的评价是他并非网络股的专家,当时他认为自己看不清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而通过网络泡沫的洗礼之后巴菲特慢慢认同新经济时代的来临,并认同新经济时代所产生的新兴行业开始步入收获期,已经值得投资,所以不熟不做也需要动态的考虑和观察。当每个人工作中离不开电脑的时候,电脑产业也就是传统行业了。
股指走到现在无法判断最高的点位在哪里,但投资者应该离开股指的困扰去研究自己有能力研究的公司,因为好的公司即使系统性风险降临最终还将走向更高的价格,而选错了公司如果被套也许几年后就血本无归了。
我们可以发现巴菲特重仓锁定集中持有的股票都集中在金融、消费品、传媒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领域,而可口可乐、华盛顿邮报、吉利刀片、富国银行又都是每日所见的产品。这些经验值得价值型投资者借鉴。
巴菲特第一次碰到大牛市,他的决定是退出股市。
1968年,美国股票的交易达到了疯狂的地步,日平均成交量达到了1300万股,比1967年的最高记录还要多30%。股票交易所被大量的买卖单据忙得喘不过气来,这在它的历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而且如此这般持续了许多天。在1968年12月,道•琼斯指数爬升到990点,1969年又升到1000点以上。
在1969年5月,巴菲特担心自己陷入对苦难不幸的哀叹,同时也担心所得的盈利付之东流,他最终拿定了主意,做了一件非同寻常的决定,宣布解散他的私募基金。当市场正在牛市的高潮中时,他却宣布退出:“我无法适应这种市场环境,同时我也不希望试图去参加一种我不理解的游戏而使自己像样的业绩遭到损害。”
事实证明巴菲特的决定是无比明智的。到1970年5月,股票交易所的平均每一种股票都比1969年初下降50%,
巴菲特第二次碰到大牛市,他的选择是卖出大部分股票。
1972年,美国股市又是一个大牛市,股价大幅上涨。当时几乎所有投资基金都集中投资到一群市值规模大的、企业声名显赫的成长股上,如施乐、柯达、宝丽来、雅芳和得克萨斯仪器等等,它们被称为“漂亮50股”,平均市盈率上涨到天文数字般的80倍。
由于股价太高,巴菲特无法买到股价合理的股票,非常苦恼。1972年时,伯克希尔公司证券组合资产规模有1亿多美元,巴菲特却大量抛出股票,只保留了16%的资金投资于股票,把84%的资金都投资于债券。
1973年,“漂亮50股”的股价大幅下跌,道•琼斯指数也不断回落,市场摇摇欲坠。那些1969年上市的公司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股票市值跌了一半。
1974年10月初道•琼斯指数从1000点狂跌到580点,美国几乎每只股票的市盈率都是个位数,这在华尔街非常少见,没有人想再继续持有股票,每个人都在抛售股票。
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巴菲特上一次碰到大牛市是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却亏损20%,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相差41%,这是巴菲特40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涨。而巴菲特却拒绝投资高科技股票,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大败给市场。
但巴菲特不为所动:“1999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而这种特质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这种普遍观点。但在投资中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1999年度大会上,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不为所动。
其实巴菲特早在伯克希尔1986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结果证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确的。2000、2001、2003三年美国股市大跌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同期巴菲特业绩却上涨30%以上。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承认长期而言价值投资策略能够战胜市场。
因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过高的股价最终必然回归于价值。
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大牛市,请牢记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尽管组织形式是公司制,但我们将股东视为合伙人。
我和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将我们的股东看作所有者和合伙人,而我们自己是经营合伙人。我们认为,公司本身并非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它仅仅是一个渠道,将股东和公司资产联系起来,而股东才是公司资产的真正所有者。
-顺应以所有者为导向的原则,我们自食其力。
多数公司董事都将他们大部分的个人净资产投入到公司中。查理和我无法确保运营结果,但我们保证:如果您成为我们的合伙人,不论时间多久,我们的财富将同您的同步变动。我们无意通过高薪或股票期权占您的便宜。
-我们的长期经济目标:每股实现内在商业价值平均年增长的最大化。
我们并不以伯克希尔的规模来评价其经济意义或业绩表现。我们的衡量标准是每股的增长值。
-为了达到目标,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
我们的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这些组合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持续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
-我们会报告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重要的数据。
由于我们的双重目标以及传统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方法已难以反映真实经营业绩。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查理和我事实上对这些数据视而不见。但是,我们会向您们报告我们控制的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数据。
-账面结果不会影响我们的经营和资本配置决策。
在目标资产的兼并成本相近时,我们宁可购买未在账面体现、但是可以带来2美元收益的资产,而不愿购买可在账面上体现、收益为1美元的资产。
-我们很少举债。
当我们真的举债时,我们试图将长期利率固定下来。与其过度举债,毋宁放弃一些机遇。查理和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两个百分点的额外回报而牺牲哪怕一夜的睡眠。
-我们不会让股东掏腰包来满足管理层的欲望。
我们不会无视长期经济规律而用被人为操纵的价格去购买整个公司。在花您的钱时,我们就如同花自己的钱一样小心,并会全面权衡如果您自己直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多样化投资所能获得的价值。
-不论意图如何高尚,我们认为只有结果才是检验的标准。
我们不断反思公司留存收益是否合理,其检测标准是,每1美元留存收益,至少要为股东创造1美元的市场价值。迄今为止,我们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只有在收获和付出相等的时候发行普通股。
这一规则适用于一切形式的发行——不仅是并购或公开发售,还包括债转股、股票期权、可转换证券等。每一份股票都代表着公司的一部分,而公司是属于您的。
-无论价格如何,我们都无意卖掉伯克希尔所拥有的优质资产。
您应该很清楚,这是我和查理共同的心态,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财务表现。即便是那些我们认为差强人意的业务,只要有望产生现金流,而且我们对其管理层和劳资关系还算满意,在决定是否出售时,我们也会犹豫不决。
-我们将会坦诚地向您报告业绩,强调对估价有正面的和负面效应的事件。
我们的原则是,要用一种换位思考的心态,将我们自己希望知道的真实情况汇报给您。这是我们的义务,决不打折扣。
-我们只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讨论证券买卖。
虽然我们的策略是公开的,但好的投资点子也是物以稀为贵,并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获取。同样,对好的产品和企业并购策划,也同样得注意保密。因此我们一般不会谈论自己的投资想法。
-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股价是合理的,而不是被高估。
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每一个股东在持有股份的期间内,获得的收益或损失,与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涨跌呈相应的比例。因此,伯克希尔的股价和内在价值,都需要保持恒定,希望是1∶1。
研究巴菲特的书汗牛充栋,通常都是从股票投资的角度入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投资经理人詹姆斯•奥洛克林这本的《沃伦•巴菲特传》,就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资本管理者,民众领导者的巴菲特。尤其是在揭示巴菲特模式的过程中,对强制性力量和能力范围的研究,发人深省。
出人意料的是,奥洛克林说所谓巴菲特的模式本应是一种失败的模式。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是如何把这么一种本该失败的模式转变为成功的模式的?”
物理学法则表明,大黄蜂根本无法飞起来,因为它的翅膀表面积太小而且扇动速度过快,无法产生足够大的推力从而产生所需的升力。伯克希尔公司也一样,它应该长期业绩不佳,因为经验表明:保险业只是理论上有吸引力,高度多元化的公司效率极其低下,用并购把一大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公司拼凑在一起简直是疯了,把公司全部现金用来再投资是危险之举,让经理们各自为战也是很危险的,在公司目标回报很高时持有现金和其他低回报率资产只是一种固定载荷。但是像大黄蜂一样,伯克希尔不仅飞起来了,而且表现得那么不俗。
奥洛克林富有说服力地解开了这个谜团。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控制,使他的经理人像所有者一样行事,从而实现了老子式的管理——无为而治。
另一方面,巴菲特认为自己是资本市场中的一部分,他的工作就是分配资源,使其能最有效地运用。他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客观性,将主观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把管理资本的领域落实到重要的和可知的方面,形成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具备了客观性,大大提高了确定性和决策成功率,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资本分配模式。
强制性力量
巴菲特第一次遭遇强制性力量是1961年收购登普斯特•米尔斯制造公司,他发现弥合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差距、使自己的利益和管理人的利益相结合并非易事,两年后他选择离开——抛售他的股份。巴菲特此时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收购了另一家“雪茄烟蒂”企业伯克希尔,因为对纺织业作出了承诺这种先入为主的结论使他落入陷阱,为纺织业的经营活动所累长达20年之久。
后来,在查理•芒格思维模式的影响下,“通过对自己错误的分析,并将这些错误与管理伯克希尔公司•哈撒韦公司时所遇到的挑战联系在一起”,巴菲特的认识产生了飞跃:无法回避的强制性力量在机构中是普遍存在的;当它发挥作用时,理性往往退避三舍;战略性规划是强制性力量的根源,因此管理者被剥夺或丧失了他们作为资金调拨者的洞察力。巴菲特用以下的例子来说明强制性力量的作用:(1)正如同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制度总是会抵制其在目前方向中出现的任何变化;(2)正如工作可充填可利用的时间一样,公司的规划和所得将会具体表现为吸纳额外资金;(3)任何渴望在商业上成功的领导者,无论多么愚蠢,都会很快获得由他的属下所做出的详细的回报率和经营策略研究的支持;(4)竞争对手的行为,都会被人愚蠢地模仿。
彻底搞清楚强制性力量后,巴菲特努力把伯克希尔改造成一家强制性力量无立足之地的公司,通过拒绝将战略性规划作为一种领导手段,确保用资本利润率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激励约束那些担任重要职务的雇员,即采取“资金调拨”的方式来抵制和化解强制性力量;同时建立“像所有者那样行事”的企业文化来实现领导,给经理人充分的自由,使他们形成内在的动力,并且带给巴菲特最大的服从和回报。
能力范围
巴菲特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99:1。如此高的成功率背后,“能力范围”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菲特所谓的“能力范围”,是指“重要的和可知的事情”,巴菲特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棒球的“击球区”。
巴菲特的能力范围使他产生一种控制感,这是人类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都渴望得到的。控制感可以产生安全感,而且巴菲特的股东也是他的伙伴,加上安全边际的保护、伯克希尔基本上没有什么债务,所有可以想见的后果都是良性的,这就提供了安全感的第二重保证,促进了巴菲特在“击球区”保持情绪平衡,能够客观地评价提供给他的机会,消除不确定性,极大地提高了击球的命中率,使得他在资本管理方面高于平均水平并且长盛不衰。
奥洛克林认为,巴菲特在能力范围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三步走”的精神模式:第一,确定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鉴别真理、真理之后的动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保证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来一次逆向思维,以证明他以前的结论有误;第三,检查他所知道的,从他所做出决定的后果当中挑出反馈。
第二步通常是大家所忽视的,而这一步对保证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十分重要。牛根生曾说过他的养母对她的教育有一条对他影响甚大:“要知道,打颠倒;打颠倒,什么都知道。”“打颠倒”不就是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过程么?
奥洛克林一位好友读完本书书稿后感叹道:“天哪,巴菲特什么都知道!”
巴菲特拥有这样的成功模式,并非因为是天才,而是因为他经历了作者所谓的“认识爆炸”,经过了不懈的学习、不倦的思索和勇敢坚定的实践。
富豪排行榜:揭密中外富豪创富历程与奢华生活
当今金融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先生与投资大亨巴菲特二位长期稳坐排行榜的前两位。他们曾联袂到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做演讲,当有学生请他们谈谈致富之道时,巴菲特说:“是习惯的力量。”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大家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种金融资产发生较大风险,也不会全军覆没。但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从表面看巴菲特似乎和大家发生了分歧,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因为理财诀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比如巴菲特是国际公认的“股神”,自然有信心重仓持有少量股票。而我们普通投资者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此时分散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策略基于集中调研、集中决策。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顾多一些,长得也壮一些一样。
生意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在市场一片悲观声中巴菲特却高声欢呼。他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巴菲特上一次碰到大牛市是1999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上涨21%,而巴菲特却亏损20%,不但输给了市场,而且输得非常惨,相差41%,这是巴菲特40多年间业绩最差的一年。
从1995年到1999年美国股市上涨近150%,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牛市。最重要的推动力是网络和高科技股票的猛涨。而巴菲特却拒绝投资高科技股票,继续坚决持有可口可乐、美国运通、吉列等传统行业公司股票,结果在1999年牛市达到最高峰时大败给市场。
但巴菲特不为所动:“1999年我们的股票投资组合几乎没有什么变动。这一年有几家我们重仓拥有的公司经营业绩十分令人失望,尽管如此,我们仍然相信这些公司拥有十分出众的竞争优势,而且这种优势能够长期持续保持,而这种特质是取得长期良好投资业绩的保证。偶尔有些时候我和芒格相信我们可以分辨出一家公司到底有没有长期持续的竞争优势。但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根本无法,起码是无法百分之百断定。这正是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投资高科技公司股票的原因。尽管我们也同意高科技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与服务将会改变整个社会这种普遍观点。但在投资中我们根本无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我们没有能力判断出,在高科技行业中,到底是哪些公司拥有真正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在1999年度大会上,股东们纷纷指责巴菲特,几乎所有的报刊传媒都说股神巴菲特的投资策略过时了,但巴菲特仍然不为所动。
其实巴菲特早在伯克希尔1986年报中就清楚地表达了他对大牛市的看法:“还有什么比参与一场牛市更令人振奋的,在牛市中公司股东得到的回报变得与公司本身缓慢增长的业绩完全脱节。然而,不幸的是,股票价格绝对不可能无限期地超出公司本身的价值。实际上由于股票持有者频繁地买进卖出以及他们承担的投资管理成本,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他们总体的投资回报必定低于他们所拥有的上市公司的业绩。如果美国公司总体上实现约12%的年净资产收益,那么投资者最终的收益必定低得多。牛市能使数学定律黯淡无光,但却不能废除它们。”
结果证明,股神巴菲特是正确的。2000、2001、2003三年美国股市大跌9.1%、11.9%、22.1%,累计跌幅超过一半,而同期巴菲特业绩却上涨30%以上。
人们不得不佩服巴菲特的长远眼光,也不得不承认长期而言价值投资策略能够战胜市场。
因为大牛市不可能一直持续,过高的股价最终必然回归于价值。
要知道如何正确应对大牛市,请牢记巴菲特与众不同的投资信条:“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尽管组织形式是公司制,但我们将股东视为合伙人。
我和查理•芒格(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副董事长)将我们的股东看作所有者和合伙人,而我们自己是经营合伙人。我们认为,公司本身并非资产的最终所有者,它仅仅是一个渠道,将股东和公司资产联系起来,而股东才是公司资产的真正所有者。
-顺应以所有者为导向的原则,我们自食其力。
多数公司董事都将他们大部分的个人净资产投入到公司中。查理和我无法确保运营结果,但我们保证:如果您成为我们的合伙人,不论时间多久,我们的财富将同您的同步变动。我们无意通过高薪或股票期权占您的便宜。
-我们的长期经济目标:每股实现内在商业价值平均年增长的最大化。
我们并不以伯克希尔的规模来评价其经济意义或业绩表现。我们的衡量标准是每股的增长值。
-为了达到目标,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
我们的首选是持有多样化的资产组合,这些组合能够创造稳定的现金流,并且持续提供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资产回报。
-我们会报告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重要的数据。
由于我们的双重目标以及传统会计处理方法的局限性,传统的会计方法已难以反映真实经营业绩。作为所有者和管理者,查理和我事实上对这些数据视而不见。但是,我们会向您们报告我们控制的每一项重大投资的收益,以及那些我们认为重要的数据。
-账面结果不会影响我们的经营和资本配置决策。
在目标资产的兼并成本相近时,我们宁可购买未在账面体现、但是可以带来2美元收益的资产,而不愿购买可在账面上体现、收益为1美元的资产。
-我们很少举债。
当我们真的举债时,我们试图将长期利率固定下来。与其过度举债,毋宁放弃一些机遇。查理和我,永远不会为了一两个百分点的额外回报而牺牲哪怕一夜的睡眠。
-我们不会让股东掏腰包来满足管理层的欲望。
我们不会无视长期经济规律而用被人为操纵的价格去购买整个公司。在花您的钱时,我们就如同花自己的钱一样小心,并会全面权衡如果您自己直接通过股票市场进行多样化投资所能获得的价值。
-不论意图如何高尚,我们认为只有结果才是检验的标准。
我们不断反思公司留存收益是否合理,其检测标准是,每1美元留存收益,至少要为股东创造1美元的市场价值。迄今为止,我们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我们只有在收获和付出相等的时候发行普通股。
这一规则适用于一切形式的发行——不仅是并购或公开发售,还包括债转股、股票期权、可转换证券等。每一份股票都代表着公司的一部分,而公司是属于您的。
-无论价格如何,我们都无意卖掉伯克希尔所拥有的优质资产。
您应该很清楚,这是我和查理共同的心态,可能会损害我们的财务表现。即便是那些我们认为差强人意的业务,只要有望产生现金流,而且我们对其管理层和劳资关系还算满意,在决定是否出售时,我们也会犹豫不决。
-我们将会坦诚地向您报告业绩,强调对估价有正面的和负面效应的事件。
我们的原则是,要用一种换位思考的心态,将我们自己希望知道的真实情况汇报给您。这是我们的义务,决不打折扣。
-我们只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讨论证券买卖。
虽然我们的策略是公开的,但好的投资点子也是物以稀为贵,并有可能被竞争对手获取。同样,对好的产品和企业并购策划,也同样得注意保密。因此我们一般不会谈论自己的投资想法。
-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股价是合理的,而不是被高估。
在可能的范围内,我们希望伯克希尔的每一个股东在持有股份的期间内,获得的收益或损失,与公司每股内在价值的涨跌呈相应的比例。因此,伯克希尔的股价和内在价值,都需要保持恒定,希望是1∶1。
研究巴菲特的书汗牛充栋,通常都是从股票投资的角度入手。不过也有例外,比如投资经理人詹姆斯•奥洛克林这本的《沃伦•巴菲特传》,就从独特的视角展示了一个资本管理者,民众领导者的巴菲特。尤其是在揭示巴菲特模式的过程中,对强制性力量和能力范围的研究,发人深省。
出人意料的是,奥洛克林说所谓巴菲特的模式本应是一种失败的模式。我们要问的问题是:“他是如何把这么一种本该失败的模式转变为成功的模式的?”
物理学法则表明,大黄蜂根本无法飞起来,因为它的翅膀表面积太小而且扇动速度过快,无法产生足够大的推力从而产生所需的升力。伯克希尔公司也一样,它应该长期业绩不佳,因为经验表明:保险业只是理论上有吸引力,高度多元化的公司效率极其低下,用并购把一大堆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公司拼凑在一起简直是疯了,把公司全部现金用来再投资是危险之举,让经理们各自为战也是很危险的,在公司目标回报很高时持有现金和其他低回报率资产只是一种固定载荷。但是像大黄蜂一样,伯克希尔不仅飞起来了,而且表现得那么不俗。
奥洛克林富有说服力地解开了这个谜团。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巴菲特懂得,当人们应该遵守的行为规范靠内心养成而非自上而下制定时,那么人员管理便升华为个人动机。”巴菲特发现,只有大胆放手,才能实现管理上的控制,使他的经理人像所有者一样行事,从而实现了老子式的管理——无为而治。
另一方面,巴菲特认为自己是资本市场中的一部分,他的工作就是分配资源,使其能最有效地运用。他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客观性,将主观性减少到最低限度。通过把管理资本的领域落实到重要的和可知的方面,形成自己的“能力范围”,从而具备了客观性,大大提高了确定性和决策成功率,形成了一套有效的资本分配模式。
强制性力量
巴菲特第一次遭遇强制性力量是1961年收购登普斯特•米尔斯制造公司,他发现弥合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差距、使自己的利益和管理人的利益相结合并非易事,两年后他选择离开——抛售他的股份。巴菲特此时犯了一生中最大的错误——收购了另一家“雪茄烟蒂”企业伯克希尔,因为对纺织业作出了承诺这种先入为主的结论使他落入陷阱,为纺织业的经营活动所累长达20年之久。
后来,在查理•芒格思维模式的影响下,“通过对自己错误的分析,并将这些错误与管理伯克希尔公司•哈撒韦公司时所遇到的挑战联系在一起”,巴菲特的认识产生了飞跃:无法回避的强制性力量在机构中是普遍存在的;当它发挥作用时,理性往往退避三舍;战略性规划是强制性力量的根源,因此管理者被剥夺或丧失了他们作为资金调拨者的洞察力。巴菲特用以下的例子来说明强制性力量的作用:(1)正如同牛顿第一定律所描述的那样,一种制度总是会抵制其在目前方向中出现的任何变化;(2)正如工作可充填可利用的时间一样,公司的规划和所得将会具体表现为吸纳额外资金;(3)任何渴望在商业上成功的领导者,无论多么愚蠢,都会很快获得由他的属下所做出的详细的回报率和经营策略研究的支持;(4)竞争对手的行为,都会被人愚蠢地模仿。
彻底搞清楚强制性力量后,巴菲特努力把伯克希尔改造成一家强制性力量无立足之地的公司,通过拒绝将战略性规划作为一种领导手段,确保用资本利润率目标来支配自己的行动和激励约束那些担任重要职务的雇员,即采取“资金调拨”的方式来抵制和化解强制性力量;同时建立“像所有者那样行事”的企业文化来实现领导,给经理人充分的自由,使他们形成内在的动力,并且带给巴菲特最大的服从和回报。
能力范围
巴菲特投资成功与失败的比率是99:1。如此高的成功率背后,“能力范围”概念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菲特所谓的“能力范围”,是指“重要的和可知的事情”,巴菲特形象地把它比喻为棒球的“击球区”。
巴菲特的能力范围使他产生一种控制感,这是人类面临不确定情况时都渴望得到的。控制感可以产生安全感,而且巴菲特的股东也是他的伙伴,加上安全边际的保护、伯克希尔基本上没有什么债务,所有可以想见的后果都是良性的,这就提供了安全感的第二重保证,促进了巴菲特在“击球区”保持情绪平衡,能够客观地评价提供给他的机会,消除不确定性,极大地提高了击球的命中率,使得他在资本管理方面高于平均水平并且长盛不衰。
奥洛克林认为,巴菲特在能力范围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种“三步走”的精神模式:第一,确定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鉴别真理、真理之后的动因和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第二,保证他知道什么,其办法是来一次逆向思维,以证明他以前的结论有误;第三,检查他所知道的,从他所做出决定的后果当中挑出反馈。
第二步通常是大家所忽视的,而这一步对保证认识的客观性和正确性十分重要。牛根生曾说过他的养母对她的教育有一条对他影响甚大:“要知道,打颠倒;打颠倒,什么都知道。”“打颠倒”不就是逆向思维和换位思考的过程么?
奥洛克林一位好友读完本书书稿后感叹道:“天哪,巴菲特什么都知道!”
巴菲特拥有这样的成功模式,并非因为是天才,而是因为他经历了作者所谓的“认识爆炸”,经过了不懈的学习、不倦的思索和勇敢坚定的实践。
富豪排行榜:揭密中外富豪创富历程与奢华生活
当今金融界,微软公司董事会主席比尔•盖茨先生与投资大亨巴菲特二位长期稳坐排行榜的前两位。他们曾联袂到华盛顿大学商学院做演讲,当有学生请他们谈谈致富之道时,巴菲特说:“是习惯的力量。”
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现在大家的理财意识越来越强,许多人认为“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这样即使某种金融资产发生较大风险,也不会全军覆没。但巴菲特却认为,投资者应该像马克•吐温建议的那样,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地看好它。
从表面看巴菲特似乎和大家发生了分歧,其实双方都没有错。因为理财诀窍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比如巴菲特是国际公认的“股神”,自然有信心重仓持有少量股票。而我们普通投资者由于自身精力和知识的局限,很难对投资对象有专业深入的研究,此时分散投资不失为明智之举。另外,巴菲特集中投资的策略基于集中调研、集中决策。在时间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决策次数多的成功率自然比投资决策少的要低,就好像独生子女总比多子女家庭所受的照顾多一些,长得也壮一些一样。
生意不熟不做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所以他永远只买一些传统行业的股票,而不去碰那些高科技股。2000年初,网络股高潮的时候,巴菲特却没有购买。那时大家一致认为他已经落后了,但是现在回头一看,网络泡沫埋葬的是一批疯狂的投机家,巴菲特再一次展现了其稳健的投资大师风采,成为最大的赢家。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做任何一项投资前都要仔细调研,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前不要仓促决策。比如现在大家都认为存款利率太低,应该想办法投资。股市不景气,许多人就想炒邮票、炒外汇、炒期货、进行房产投资甚至投资“小黄鱼”。其实这些渠道的风险都不见得比股市低,操作难度还比股市大。所以自己在没有把握前,把钱放在储蓄中倒比盲目投资安全些。
长期投资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有人曾做过统计,巴菲特对每一只股票的投资没有少过8年的。巴菲特曾说:“短期股市的预测是毒药,应该把它摆在最安全的地方,远离儿童以及那些在股市中的行为像小孩般幼稚的投资人。”
我们所看到的是许多人追涨杀跌,到头来只是为券商贡献了手续费,自己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们不妨算一个账,按巴菲特的低限,某只股票持股8年,买进卖出手续费是1.5%。如果在这8年中,每个月换股一次,支出1.5%的费用,一年12个月则支出费用18%,8年不算复利,静态支出也达到144%!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魔鬼往往在细节之中。
巴菲特推荐投资者要读的书
股神巴菲特赚钱神力让热衷投资的人羡慕不已,如何能得到这些神力的哪怕一点点呢?抽时间读读巴菲特推荐给投资者阅读的书籍也许有些帮助。
股神巴菲特赚钱神力让热衷投资的人羡慕不已,如何能得到这些神力的哪怕一点点呢?抽时间读读巴菲特推荐给投资者阅读的书籍也许有些帮助。
《证券分析》(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的经典名著,专业投资者必读之书,巴菲特认为每一个投资者都应该阅读此书10遍以上。
《聪明的投资者》(格雷厄姆著)。格雷厄姆专门为业余投资者所著,巴菲特称之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著作”。
《怎样选择成长股》(费舍尔著)。巴菲特称自己的投资策略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舍尔”。他说:“运用费舍尔的技巧,可以了解这一行……有助于做出一个聪明的投资决定。”
《巴菲特致股东的信:股份公司教程》。本书搜集整理了20多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的精华段落,巴菲特认为此书是整理其投资哲学的一流工作。
《杰克•韦尔奇自传》(杰克•韦尔奇著)世界第一CEO自传。被全球经理人奉为“CEO的圣经”。在本书中首次透露管理秘诀:在短短20年间如何将通用电气从世界第十位提升到第二位,市场资本增长30多倍,达到4500亿美元,以及他的成长岁月、成功经历和经营理念。巴菲特是这样推荐这本书的:“杰克是管理界的老虎伍兹,所有CEO都想效仿他。他们虽然赶不上他,但是如果仔细聆听他所说的话,就能更接近他一些。”
《赢》(杰克•韦尔奇著)。巴菲特称“有了《赢》,再也不需要其他管理著作了”,这种说法虽然显得夸张,但是也证明了本书的分量。《赢》这类书籍,包括下面要介绍的《女总裁告诉你》、《影响力》都是以观点结合实例的方法叙述,如果你想在短时间内掌握其中的技巧,那么你只需要抄写下书中所有粗体标题,因为那些都是作者对各种事例的总结,所以厚厚的一本书,也不过是围绕这些内容展开。但如果你认为这便是本书精华,那么你就错了,书中那些真实的实例以及作者的人生经验才是这类图书的卖点。技巧谁都可以掌握,但是经历却人人不同,如果你愿意花时间阅读书中的每一个例子,相信你会得到更多宝贵的东西。
最后,巴菲特是这样概括他的日常工作:“我的工作是阅读”。巴菲特神力的源泉应该是来自阅读。
香港《信报》月刊近日发表文章写到,巴菲特创造了前无古人的投资成绩,他的投资成绩每年平均复息增长24%,保持达三十多年之久。假如你在1956年将一万美元交给他,今天这笔钱已超过一亿四千万,当中已扣除了所有税收和有关一切的交易费用。
二十多年来,由巴菲特主持的投资,有二十八年成绩跑赢标准普尔五百(S&P 500)指数。大家不要以为标普表现不济,事实上该指数过去的回报,保持在10%左右复息增长,这个投资成绩比很多基金的表现还要优胜;对大部分投资者来说已是非常满意的数字了。但是巴菲特的表现,抛离标普五百一倍半在增长,真令人惊讶!真令人佩服!
现在巴菲特的投资王国以股票形式在纽约交易所挂牌,名为巴郡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是全世界以每股计最贵的股票,时值每股美元七万五千左右。不少人以拥有巴菲特的股票为身份的象征,以每年春天能前往奥马哈开股东大会为乐,以每年巴菲特有份撰写的年报为投资界的“圣经”。所以,巴菲特是世上最成功的投资者,股神之称,实至名归。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理论,如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s)、有效市场假设(the effcient market hypothests)和资本产定价(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等学说,股神的投资理论要简单得多,而且多了些实用性,其精髓在于挑选优良及价值(value)的股票买入(buy),然后长期持有(hold)。
一、集中投资:巴菲特的意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合理的数目是十至十五间。如果投资者的组合太过分散,这样反而会分身不暇,弄巧反拙。
巴菲特认为要选出最杰出的公司,精力应用于分析它们的经济状况和管理素质上,然后买入长期都表现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资在它们身上。对于分散投资,股神说:“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
二、挑选价值股,不懂永不做: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后于大市,当时由于股神表示不懂科网、不懂电脑软件的未来发展和不懂半导体是什么而拒绝买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击股神,“老态龙钟”、“与时代脱节”和“风光不再”等等的评语都套用在毕氏身上。
结果随着科网泡沫的爆破,再次证明股神是对的,这说明了股神只会买入自己能够了解的公司股票。
三、战胜心魔,理性投资:很多研究都指出,决定一个投资者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性格。
股神的心得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贪婪。在经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后,找到了买入股票的真正价值后,就不要理会它短期的价格波动。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太多不理性的投资者。远离市场(纽约)是股神的选择,这是为了“旁观者清”。巴菲特的理论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持谨慎恐惧的态度,相反当众人都小心谨慎时,要勇往直前。”事实上,短线的股价经常都不可理喻。
四、长期持有:选中好的公司股票,不要随便因蝇头小利而卖去。只要该公司仍然表现出色,管理层稳定,就应该继续持有。股神说:“如果你拥有很差的企业,你应该马上出售,因为丢弃它你才能在长期的时间里拥有更好的企业。但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家好公司股票,千万不要把它出售。”
五、拒绝投机:股神从不相信消息,坚持独立思考。他说,即使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在他耳边秘密告知未来利率的去向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任何投资计划。
六、等待入市良机:股神近来总结归纳他的投资心得时指出:投资者不需要在市场上经常出没。在发掘在好股票的时候,要等待好时机买入才能作长期持有的策略,这样胜算自然高。
过去一年来,美国股票市场上演高台跳水,股市财富一下减少了将近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虽然投资商们早已欲哭无泪,但华尔街却有一个人气定神闲。他就是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
“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巴菲特最近在其旗舰上市公司的年报里,引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这句谚语,再次阐述了他的投资概念。在他看来,黄金白银最实际,把钱押在没有盈利的网络公司上,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发财梦。
早在两年前,巴菲特就预言技术网络泡沫将破裂。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反映技术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泻,如今已经从5000点高位,跌穿2000点主要心理关口,重新回到1998年12月的水平上。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但始终坚持投资在保险、零售等旧经济公司的巴菲特,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去年则逆势而上,大赚33亿美元!
巴菲特在美国人眼中是活财神。他的旗舰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成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30年来,这家公司的资本年平均盈利率达到24%,其股票是全球股市上最贵的。当然,一年多前技术股如火如荼的时候,这家公司也曾经黯然无光。当时股市投资者对技术网络股几近疯狂,但巴菲特不愿冒险,他宁愿与这类股票擦肩而过,为些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大幅回落。去年初华尔街各类股指连创新高的时候,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赫然触底,由于1998年公司每股盈利2362美元,1999年跌至只剩1025美元,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跌到4万美元,较全盛时期1998年6月底的8.4万美元,下跌了一半以上。
当时,人们对巴菲特颇多微辞,就连他本人也在向股东交待过去一年投资情况的年报里说:“即使乌龙侦探克鲁索(电影中的法国低能侦探),也能一眼看出你们的主席有过失……我的‘资产分配’不及格,最多只有丁级。”
不过巴菲特并不想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他认为,美国企业高获利水准难以维持,美国长期利率在5.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股东权益报酬率能否维持在18%至20%很值得怀疑。他的投资观点是,不迷信华尔街,不听信谣言,积极跟踪购买那些被称为“烟屁股”的正在跌价的股票,并且不计较短期的得失。他只选择那些在某一长期行业中占据统治地位,技术上很难被人剽窃,同时有过良好盈利纪录的企业。至于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高技术公司,巴菲特总是向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
巴菲特是一个长期投资家,他的爱好就是寻找可靠的股票,把它尽可能便宜地买进,尽可能长久地保存,然后坐看它的价值一天天地增长。1969年,美国各方面的情况都很好,经济持续增长,股市上扬。但巴菲特认为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他的教条之一就是当股市猛涨的时候要保持距离。他往后缩了,再也找不到想要买的股票。于是他决定清算自己的公司,把属于每个股东的股份都还给他们。他决定休息一段时间,等待股市下跌。果然,到70年代初,股市开始动荡,华尔街大公司的股票一个接一个迅速下跌。这时候,巴菲特开始出击。他新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使它在几年之内,成为可口可乐、吉列、《美国快报》、迪斯尼、《华盛顿邮报》等众多美国知名企业的主要股东。
今天的情况同当年有相似之处。网络破灭带动整个股市走低,或许又给巴菲特带来了再创奇绩的机会。而他本人给股民们的忠告是:“人们总是会像灰姑娘一样,明明知道午夜来临的时候,(香车和侍者)都会变成南瓜和老鼠,但他们不愿须臾错过盛大的舞会。他们在那里呆得太久了。人们现在已经――或者是应该――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训:第一,华尔街贩卖的东西是鱼龙混杂的;第二,投机看上去最容易的时候也最危险。”
多次蝉联全球首富桂冠的比尔•盖茨承认自己是个“巴菲特迷”。这个巴菲特就是有“股神”美誉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目前他的财富排名为世界第二。
尽管近半年来美国股市一直萎靡不振,新经济公司频频预警,但股神巴菲特依然为其不灭的神话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日前表示,由于近一年来收购的公司都有盈利,二季度净利润高达7.73亿美元,上升21%。
由于巴菲特继续看好传统经济,其下属公司一年来收购了包括油漆公司、珠宝公司等8家公司。巴菲特称,其利润主要来自于零售、制造、服务等行业的多项购并。
财富故事:自幼钟情投资
巴菲特生于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曾染指证券经纪业务,这多少让巴菲特从小就受到一种熏陶。人们熟知有关他在11岁时曾买过每股38美元的城市设施优先股的故事。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巴菲特更年幼的时候,便有成为富翁的愿望。他的传记中称,巴菲特在11岁左右便宣称,自己长大后会变得非常非常富有。6岁的时候,他就靠卖可乐赚了5美分。平时,他要替父亲挨家挨户地兜售苏打饮料。
7岁的巴菲特发高烧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用铅笔在纸上写满数字。他对护士说,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他说:“现在我虽然没有太多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
巴菲特小时候很喜欢《赚到100美元的1000招》一书。他还参照该书的建议,和几名好友逐项尝试攒钱:到跑马场清扫票根;收集高尔夫球出售等。到14岁时,巴菲特竟然可以投资1200美元到内布拉斯加的一块40英亩的农场。
不断学习投资技巧
在巴菲特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这就是真实的巴菲特,他可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应该以14倍的市盈率去购入可口可乐股票。
巴菲特在未满20岁时,他也“炒股票”——他知道老师们持有AT&T股票(这是典型的蓝筹股),于是择机抛空。同龄的男孩平时看报纸只会留意体育版(中国的年轻人会第一时间买份《足球》报之类的报纸),但他却看财经版研究股票图表。
中学毕业之后,巴菲特被劝说前往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念书,但却经常泡在费城的交易所里研究股票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
如果巴菲特当时继续研究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现在或许已经破产,或者仍是一名散户而已。但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申请到本杰明•格雷罕姆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资格。在哥伦比亚,格雷罕姆的苏格拉底式教学使巴菲特获益良多。他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1957年,著名的投资咨询专家费雪出版《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一书。巴菲特读后亲自登门向费雪讨教,他认为费雪的理念令人折服。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巴菲特不断积累和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书写出精彩的投资神话。
巴菲特投资传奇
由罗杰•洛文斯坦撰写的巴菲特传记中,篇首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一篇短文。盖茨写道:“他的笑话令人捧腹,他的饮食——一大堆汉堡和可乐——妙不可言。简而言之,我是个巴菲特迷。”盖茨确实是个巴菲特迷,他牢牢记住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在最低价格时买进股票,然后就耐心等待。别指望做大生意,如果价格低廉,即使中等生意也能获利颇丰。
记住股市大崩溃
20世纪60年代后期,华尔街兴高采烈,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降临了。在一些大公司的推动下,出现一波又一波的兼并浪潮。AT&T、Litton等大公司四处扩张。而一些公司则处心积虑,利用兼并一些低市盈率的公司来制造每股盈利大幅增长的假象。投资大众被这些假象所蒙蔽,不断推高股价。虽然,巴菲特声明不会预测市场的走势,但是,他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有关1929年危机的剪报以时时提醒自己。
有什么比股市大崩溃更能令资金缩水?巴菲特虽然无法预测股市,但他知道可以控制自己。20世纪60年代,电子股风靡华尔街。聪明的投资者如菲利浦、费雪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长期投资。但炒股票的人到10年后才知道这是好东西。短期来看,时势造英雄,当时确实有些基金经理因投资电子股而变得大红大紫。这些基金经理的成绩远胜于巴菲特。但巴菲特却不参与这种投机。他认为:“如果对于投资决策来说,某种我不了解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话,我们就不进入这场交易之中。我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了解并不多。”因此,30多年前,巴菲特没有卷入电子股的投机浪潮;正像30多年后的今天,巴菲特也没有卷入互联网的狂热之中。
推崇稳健策略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首要之处是:记住股市大崩溃。即是说,要以稳健的策略投资,确保自己的资金不受损失,并且要永远记住这一点。其次,让自己的资金以中等速度增长。巴菲特主要的投资目标都是具有中等增长潜力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被认为会持续增长。
投资股市时,为自己订下合理的长期平均收益率是成功的基础。巴菲特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对自己要求并不过,只要能每年击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五个百分点便足矣。
但即使是在“如此低”的目标之下,巴菲特还经常工作至深夜。“他不仅从晚上9点到凌晨5点这样工作着,当他醒着时,‘车轮’就转个不停。”(据《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海南出版社)。有人说,巴菲特平均每天工作13至14个小时。以此看来,他要实现中等速度的增长,实在情理之中。
巴菲特就这样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20世纪70年代之后,巴菲特的个人财富逐步向“亿”迈进。但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巴菲特此前的投资发家经历会更有借鉴意义。
年增长率达54%
许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入行时只有100美元。事实上,当他成立巴菲特合伙人企业时,他的个人财富已有14万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万美元或200多万人民币)。巴菲特在1950年时的个人财富是9800美元,这是他勤工俭学的结果。其中,有卖高尔夫球赚的1200美元。对于一个19岁的年轻小伙子而言,确实不算少了。即是说,从1950年至1956年,约6年的时间里,巴菲特积累了近13万美元。
巴菲特在22岁那年与苏茜结婚,居住在月租65美元的公寓里。他将8000美元投资于GEICO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此时他的财富约1.2万美元。GEICO的股值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翻了整整两倍。因此,到1953年,巴菲特的财富估计至少达到3万美元。
20世纪50年代是美股的黄金时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由1950年初的200点升到1959年底的679点。许多股票都像孙悟空翻跟斗一样往上翻。一次,一个费城的经纪商以15美元一股的价格推荐给巴菲特一只叫做“家庭保障公司”的保险股。巴菲特买了一些,一段时间之后,它的每股价格升到370美元。到1956年,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9800美元激增到14万美元。此时,巴菲特决定成立巴菲特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集资10.5万美元。巴菲特象征性地投入100美元。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当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属于巴菲特个人。这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其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对于巴菲特合伙企业而言,在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中,投资组合平均以每年29.5%的速度增长。其中6%作为利息,余下的利息中75%乃是合伙人利润,只有25%是巴菲特的报酬。但算下来,合伙人的年收益率仍高达23.6%。对于巴菲特而言,从1950年的9800美元到1968年的2500万美元,个人投资的年增长率高达54%强。这是他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将绝大部分钱成功投资合伙人企业的结果。
巴菲特投资“金”定律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避税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要在意某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只要在意其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在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即使美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为之改变我的任何投资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抨击银行家吹泡泡
今年3月,沃伦•巴菲特对制造高科技泡沫的轻率投资者和华尔街银行家们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由于一直坚持回避热门的高科技股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在去年实现的盈利增长了一倍多。
在向股东报告伯克希尔去年的盈利增长了114%,达到30亿美元的同时,70岁的巴菲特还把高科技泡沫的出现归咎于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家,指责他们给中小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巴菲特指出,在最近几年中,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通过大肆吹捧高科技企业,将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装入了自己以及他们亲属、朋友的腰包。
巴菲特表示,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制造高科技泡沫的主要动机,是对一些根本无法赢利的企业进行包装赚取暴利。巴菲特再次重申了他赖以成功的投资理念:只向那些基础牢固的传统企业投资。另外,他还坚持在投资前对投资目标进行深入了解。
据报道,当时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可口可乐公司11%的股权、吉列公司9%的股权,以及《华盛顿邮报》18%的股权。伯克希尔公司在去年实现的投资收益高达24亿美元。而在高科技股票最热门的1999年,该公司的投资收益仅为8.86亿美元。在此前的12个月中,伯克希尔的股价上涨了74%。而以高科技股票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同期却下跌了59%。
几十年来巴菲特有一套投资理论,这套理论使他在股市中常胜,也使他远离高科技股。第一,他只从事长期投资,投资的绝不是概念、模式,也不仅仅是股票本身,而是真正的生意,投资能创造可预见性收益的公司。第二,他讨厌股票期权多的股票,像高科技股,称这种股票是彩票。第三,他认为买身边的品牌最可靠。谁做的广告多,消费者喜欢,就买谁。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
巴菲特投资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面的,其中当数“集中投资”的方法最有效。很多投资者认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算保险,因此,他们没有集中资金,反而将有限的资金四处出击。结果手中的资金被七零八乱的股票所肢解,导致手中股票不是这只股涨,就是那只股跌,一年忙到头,好的可以赚点钱,中的打平手,不好的情况下则是负增长……有的人年复一年,也不善于总结,总认为运气不好,其实这是犯了一个投资者的大忌。
纵观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较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很少有分散投资能带来辉煌收益的人。这一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巴菲特将“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告诫投资“门外汉”们:注意力要集中。
他个人坚持投资的四项原则是:
1.企业原则―――这家企业是否简单易懂?这家企业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运作历史?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远前景?
2.管理原则―――管理层是否理智,管理层对它的股民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3.财务原则―――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计算“股东权益”、寻求高利润的公司,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创立1美元市值。
4.市场原则―――企业的估值是多少?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更低值买进?巴菲特之所以得出“少便是多”的投资方略,很大一部分是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启发。1934年凯恩斯在给商业同行的一封信中写道:“通过撒大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两三家。”作为投资人,起码应在购买一家股票之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了解,哪怕这家企业已被ST了。当然巴菲特是不会投资ST公司的,因为只有在我们中国的股市中,ST公司的股票才能够创造出奇迹来。但如果您能从巴菲特那里学到一些必要的投资方法,嫁接到中国特色的股市上来,即使购买与巴菲特思想相左的部分所谓“资产重组”股,也说不
定一年的收益大大超过巴菲特;如果硬要套老巴的绩优股理念长期持有的话,也未尝不可,但你必须要有耐心。
巴菲特与芒格这对黄金搭档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
巴菲特这样评价他的伙伴
在过去的40多年里,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他的伯克夏•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BRK.A)公司过于耀眼,即便聪明绝顶、傲气十足的金融天才都无不怀着崇敬之情研读“股神”巴菲特的一言一行。巴菲特身后那道闪闪的光晕,几乎遮蔽了他周围所有的人。
沃伦•巴菲特与查理•芒格
但巴菲特大儿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个最聪明的人’,谁是No.1呢?查理•芒格。”
听到这句话,查理•芒格(Charles T.Munger)一定会感到很欣慰,45年来跟巴菲特相识相知的一幕幕场景想必会霎时浮现心头。作为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他担任着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与巴菲特一起坐在伯克夏股东大会的主席台上宣读“告股东书”的家伙。与巴菲特不同的是,他患有“媒体害羞症”,因此罕有人真正了解他。巴菲特对芒格十分信任:“一旦我出现任何不测,查理•芒格将马上执掌伯克夏公司的帅印。”
与巴菲特双剑合璧
巴菲特与芒格这对黄金搭档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在过去40年里,伯克夏股票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飞猛进,目前市值已接近1300亿美元,拥有并运营着超过65家企业。
去年底在破天荒地接受一家美国媒体专访时,芒格仍然把这一切首先归功于巴菲特:“在过去近50年的投资长跑中,他始终表现出超人的聪颖和年轻人般且与日俱增的活力。”
但芒格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在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他直接进入加州法院当了一名律师,并开始投资于证券以及联合朋友和客户进行商业活动,其中一些案例已被编入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
经历一次成功买断后,芒格渐渐意识到收购高品质企业的巨大获利空间,“一家资质良好的企业与一家苟延残喘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接一个地轻松作出决定,后者则每每遭遇痛苦抉择。”
芒格此后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并在一个名为“自治社区工程”的项目中赚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元。但有趣的是,伯克夏却不做房地产投资。
巴菲特评价查理:“当他在商业上越来越有经验的时候,他发现运用小却实用的方法来规避风险。”
芒格就是借助他在其他领域取得的经验和技巧,在房地产开发与建筑事业上屡有斩获。而这时的巴菲特正在筹措自己的巴菲特合伙基金。与芒格早已与一些合作伙伴建立密切关系不同,巴菲特此前一直是独家经营。遇到芒格时,巴菲特才29岁,芒格是34岁。
两人一见如故并惺惺相惜。“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注:当代证券投资学鼻祖,巴菲特的老师)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巴菲特坦言。
芒格也承认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都讨厌那种不假思索的承诺,我们需要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阅读相关资料,这一点与这个行当中的大多数人不同。我们喜欢这种‘怪僻’,事实上它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他们经常互通电话彻夜分析商讨投资机会,“芒格把商业法律的视角带到了投资这一金融领域,他懂得内在规律,能比常人更迅速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任何一桩买卖,是一个完美的合作者。”一位合伙人感叹道,“查理与沃伦比你想象的还要相像,沃伦的长处是说‘不’,但查理比他做得更好,沃伦把他当做最后的秘密武器。”
两人双剑合璧导演了一连串经典的投资案例,先后购买了联合棉花商店、伊利诺伊国民银行、茜氏糖果公司、维科斯金融金融公司、《布法罗新闻晚报》,投资于《华盛顿邮报》,并创立新美国基金。芒格此后成为蓝带印花公司的主席,并在1978年正式担任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至今。
“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
芒格常常站在投资理论系统之外想问题,他的思维与众不同,使他经常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要记住那些竭力鼓吹你去做什么事的经纪人,都是被别人支付佣金和酬金的,那些初涉这一行、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不如先从指数基金入手,因为它们毕竟由公共机构管理,个人化的因素少一些。一个投资者应当掌握格雷厄姆的基本投资方法,并且对商业经营有深入的了解,你要树立一个观念:对任何价值进行量化,并比较不同价值载体之间的优劣,这需要非常复杂的知识架构。”
芒格大体上同意“市场是有效率的”这种说法,“正因如此,成为一个聪颖的投资者就尤其艰难。但我认为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因此这个‘部分的有效性'(somewhatefficient)就能够带来巨大的盈利空间,令人咋舌的投资纪录很难实现,但绝非不可能,也不是金字塔顶尖的人才能做到,我认为投资管理界高端30%~40%的人都有这个潜力。学院派赞美多样化的投资理念,这对优秀的投资者是一个伤害。伯克夏风格的投资者极少尝试多样化。学院派的观点只会使你对自己的投资纪录与平均水平相差不远、感受好一点而已。”
芒格认为很多时候当别人逐渐丧失理智时,成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会把450亿美元随便撂在那儿,但你必须能判断出那个高科技股票直蹿云霄的癫狂时刻并控制自己远离。你挣不到任何钱,但却可能幸免于灭顶之灾。”
“对于被动式投资者而言,不同国家的文化对他们有不同的亲和特质。有些是可信赖的,比如美国市场,有些则充满不确定风险。我们很难量化这种亲和特质和可信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就自欺欺人。这很危险,对于新兴市场而言这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芒格认为,从一大堆官方的经济数据中根本无法清晰判断美元与欧元之间汇率走向这样的复杂问题,“经济学家斯坦恩(HerbStein)曾说过,如果某些事物不能永远长存,那么它终究会停下来。”
芒格认为,深刻理解怎样变成一个卓越的投资者,有助于成为一个更好的经营者,“反之亦如是。沃伦经营产业的方式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我敢打赌我们一半的生意巴菲特都不曾涉足,但这种轻松的管理方式带来的绩效却有目共睹。巴菲特是一个从不介入微观管理的优秀经营者。”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投资体验:“许多IQ很高的人却是糟糕的投资者,原因是他们的品性缺陷。我认为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必须严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你需要镇定、自律,对损失与不幸淡然处之,同样地也不能被狂喜冲昏头脑。”
三、巴菲特的观点
1、关于风险
巴菲特认为:贝塔值的纯粹主义者,不了解公司的产品与竞争力,而关注于价格波动史,来确定股票的风险,既不能区分某些内在风险差异,同时还经常会错过价格波动创造的机会。
他认为: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正做什么。投资者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有选择的公司上,才更有可能对他们进行密切的研究,并掌握其内在价值。对公司了解得越多,可能遇到的风险越小。
2、关于分散投资
沃伦•巴菲特多次强调:“多元化投资就像诺亚方舟一般,每种动物带2只上船,结果最后变成了一个动物园。这样投资的风险虽然降低了,但收益率也同时降低了,不是最佳的投资策略。我一直奉行少而精的原则。我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对所投企业的了解不透彻,自然不敢只投一家企业而要作多元投资。但投资的公司一多,投资者对每家企业的了解相对减少,充其量只能监测所投企业的业绩。”
巴菲特认为:诺亚方舟是最牢固的船,但不是能跑得更快的船。
巴菲特进而提出:“多元化只是起保护无知的作用。我们采取的策略是防止我们陷入标准的分散投资教条。如果你是一名学识渊博的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并能够发现五到十家具有重要长期竞争优势的价格合理的公司,那么传统的分散对你来说就毫无意义。它只会降低你的收益率并增加你的风险。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投资者会选择将钱投到一家他喜欢名列第二十位的公司,而不是将钱投到几家他喜欢的-他最了解的、风险最小、而且有最大利润潜力的公司里。”
显然,巴菲特并不是完全反对分散投资,他反对的是过度分散,反对的是分散在不了解的公司里,他认为投资者应集中投资于5-10家最好的而又能以合理价格买入的公司。
四、几位投资大师的看法
1、费雪
善于挖掘成长股的投资大师-费雪总是说,他宁愿投资于几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他在1958年写的《普通股与非普通利润》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不了解的股票可能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40年后的今天,费雪已是91岁高龄的老人,他仍不改初衷,他还是强调:“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一般情况下,费雪将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75%的投资集中在3-4家公司身上。
2、凯恩斯
凯恩斯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宏观经济思想家,他还是一位传奇式的投资家。巴菲特在自己公司的年报中指出:凯恩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才智要比他在经济思想上的才智更令人敬佩,凯恩斯曾在1934年给朋友的信中指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一个他认为有所了解以及他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的企业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大量他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就可以限制风险完全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识与经验绝对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很少有超过二或三家的企业,本人认为有资格将我全部的信心置于其中。”
五、部分统计数据
美国的莱格•梅森集中资产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作了一项统计研究,他将1200家美国上市公司进行随机组合,时间设置为10年期。
根据统计:
1、在250种股票的组合组里,最高回报为16%,最低为11.4%。
2、在15种股票的组合组里,最高回报为26.6%,最低为4.4%。
3、在3000种15支股票的组合中,有808种组合击败市场。
4、在3000种250支股票的组合中,有63种组合击败市场。
结论:
1、就单个集中投资组合而言,集中投资有更大的机会获得高于市场的收益,也有更大的机会低于市场的平均收益。
2、拥有股票数量减少,击败市场的可能性增加。拥有15支股票,你击败市场的机率是4:1,拥有250支股票你击败市场的机率是50:1。但是集中投资的成功与至关重要的英明选股是分不开。
六、一些启示
1、一定数量的分散投资能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获得超越市场平均值的利润。
2、要获得超额利润只有集中投资3-5家。
3、普通投资者在资金达到百万以上之前,应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因为在达到百万以上之后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胜利果实,所以要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稳定获利;而在百万之前,应该有理智地奋进,争取更大的胜利。
4、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会有一个反复筛选的过程,有利于迅速提高选股能力。
5、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使得你更能关注投资于你认为最好的公司,更能关注于它的基本情况。
6、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从跟庄的角度考虑,你所斗的只有一个庄家,而不是好几个庄家联手对付你,能够提高成功概率。
7、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使得你经常从复利角度考虑问题,也便于计算复利。
第七章、你愿意持有你所投资的公司十年吗?
“一匹能从1数到10的马是一匹杰出的马,但不是杰出的数学家。”
——塞缪尔•约翰逊
巴菲特认为:作为一名投资者,目标应该是以理性的价格买入一家收益可以长期大幅增长的企业,你必须时刻忍受偏离你的指导方针的诱惑。他用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指出了问题的所在:你愿意拥有一家股票十年吗,如果不愿意,那你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99.999%的人都会选择不愿意这个答案,就连我这个巴菲特的忠实追随者,我内心诚实的回答也是选择不,一般来说我愿意执有的期限最多两年,所以我暂时达不到巴菲特那样的境界,我想大部分人也达不到。
要想长期集中持有少数几支涨幅惊人的股票,无疑在浩如烟海的众多公司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是绝对重要而且必要的事情。
最优秀的投资对象应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1、广阔前景产业
2、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
3、成长型小企业
(一)广阔前景产业
一、产业差别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大多数时候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还没弄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搞错了研究方向,开始的方向性错误是很难导致正确的结果出现的,正如你凭着错误的地图很难到达你所要去的目的地一样。
产业差别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就象生活中的不同阶层一样,生而为贵族与生而为平民有着不能等同的成功机遇,社会分工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劳动报酬,如律师,私人医生所赚的收入就是比普通工人多,其职业的稳定性也较高。所以所处产业不同,企业所得到的利润、承受的竞争压力以及获得成功的机遇也不同。
二、上对了船比找到好划手还重要
公司的管理层是经常会发生变动的,而经营策略有时也会表现得朝令而夕改毫无理性可言,但是消费者对好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变的,在一个大众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只要管理者不犯过于愚蠢的错误,往往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收益,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应该是好的行业,倒并不一定是管理者的超人的智慧。
巴菲特反复强调这点:“良好的管理记录与其说是你很有效率,倒不如说是因为你上了哪条船。当有着辉煌名声的管理人员要去对付前程黯淡、管理混乱、声名狼藉的公司时,不变的只会是公司的名声。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艘长期漏水的船上,那么造一艘新船要比补漏洞有效得多。优秀的骑士会在好马,而不是衰弱的老马上充分发挥。我对此事的观点从未改变。”
真正最好的企业是“傻瓜”都可以管的,“迟早会有一个笨蛋爬上懂事长的位置”。此话本意不是说管理不重要,而是说:1、了解一个管理者是很难的 2、面对行业的困境,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3、有时你信任的管理着也会让你失望的。
但行业不会骗人,行业的发展,产品的需求是骗不了人的。
(二)、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
一、在一条好船上找到最好的划手
企业由经营者组成,所以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经营者的特征,其行为具有人类的共性。
产业中的企业就象生活中团体里的个人一样,也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区别,并且优秀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都是一般或愚蠢的。既便都是一群傻瓜,但傻瓜根据他所知道知识的多少也可以分出等级。投资者应着重于找到优秀的头脑,实在找不到也应矮子里拔将军,找出较聪明的傻瓜。
牢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并找到优秀的企业,并且相信优秀的企业必定胜过大多数一般的企业。
二、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好企业的共同特征
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选择企业的核心标准-竞争力。
老欧在他的文集中谈到:“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的加快,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的剧烈程度是空前的。一个企业若无相当的竞争力,其生存很快就成问题了,连是否存在都成问题,又谈何价值,成长呢?
对于没有丝毫竞争力的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关门!这一点对那一家企业都一样,上市公司也一样!若不从机制上解决培养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迟早证券市场会变成投资者的屠宰场,或许你可以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可能这一天何时到来,上帝是不会告诉你的,因为上帝的钱也在股市被套住了。
还是靠自己吧。为投资多上几把保险锁。而企业竞争力是其中最牢的一把。竞争优势也可以分不同的强度:
一流优势:(1)技术领先(2)垄断 (3)资源独占
二流优势:(1)品牌影响力、忠诚的客户(2)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流优势:(1)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2)管理与人才(3)成本
测量企业竞争优势强度的标准:
1、它所具备的优势,其他企业有无?
2、这种优势是否容易模仿?
3、这种优势能持续多久?竞争中的贡献多大?
4、企业为保持这种优势作了那些工作
5、这家企业明显的劣势在哪里?”
三、企业内部素质的一些简单特征
1、主业鲜明
主业鲜明很重要。不可否认这个世界存在通才,他做什么都比别人强。但是,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能力,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四面作战谁也受不了。所以我相信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的人才能将事情做好,主业鲜明应当是一家好企业的特征。
假设你装修房子准备铺设电路须要一个电工,你不可能雇用一个自称星期一是钢琴师、星期二是园艺师、星期三是作家、……有时还兼做一点木器活的家伙,除非你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2、毛利润高
不同时期的税收政策是不同的,企业是否利用融资扩大生产以及采用多大比例各有不同,但多少成本产生多少利润是相对确定的。
毛利润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数量化指标,一般来说毛利高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的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如果整个行业毛利低是竞争恶化的体现。要警惕的是因为服务于少数特定对象且要靠高毛利才能维持生存的企业。
3、低负债
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即可能通过负债经营扩大生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也有可能被沉重的债务负担拖垮。
很多有前景的小企业就是因为不善于利用财务杠杆,导致负债累累,资金周转困难,结果工人罢工,高级职员辞职,借贷无门而倒闭。
低负债虽然保守但安全,这样的企业相对起来较理性,这样的企业即使遇到不可预测的经济萧条也比较容易生存下来。
(三)成长型小企业
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中说:“投资大、小企业都能赚钱,但如果你专注于小企业,你可能干得惊人的好!'小的’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最能赚钱的。”接着他又强调:“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他们有利润之后再投资。”
可见,成长型小企业有无比多的机会,但同样存在着无比多的风险,很多小企业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消灭了,活下来的只有极少数的成功者,取得最初的获利能力是具备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尺度。
股价与企业的成长是休戚相关的,一个小企业成长十倍,它的股票可能翻二十倍,虽然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由于小企业的起步基数小,面对巨大的市场,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投资者能够提早发现一个新兴产业中的有强大竞争实力注定会成为产业巨人的小企业,无疑就是找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
关于如何寻找成长股,费雪已在他的《怎样选择成长股》作了精彩的论述,在这里也就不必多说了,投资者要吃透他的精神--挖掘并长期持有长期竞争力的高速成长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成长型小企业的新特点: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产品周期缩短了,竞争日益加剧,能活下去,就会占领市场。成为霸主,赢家通吃!
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成长在选择股票上居于不太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的竞争实力的研究居于越来越高的地位,找出未来产业的领头人,找出未来产业的霸主是最重要的。
(四)如何衡量企业的价值
首先,谁也无法给企业定一个标准的价值,因为企业与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价值只能是一个相对的区间,价格永远不可能等同于价值。
对价值的判断只存在于投资者的自由心证中,绝没有一样的标准,即便你是一个财务专家可以对企业进行精确计算,最后的结果也只是你个人的价格,而不是市场的价值。格莱葛姆、巴菲特、费雪、林奇各有各的价值衡量标准,但并没有妨碍他们投资的成功。
投资者获利只能由价格差产生,价格是否偏低的判断标准只能依据相对过去的价格以及未来市场的合理定价,而这个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投资者的综合能力。
有些人非常机械地自我认定一个标准:一定要等到一个低于价值区域的绝对安全的价格,其结果只能是绝对等不到,或者是在临终之前等到了,但并没有机会享受。
如果连巴菲特都会为了投资好企业,而将标准由“极有吸引力的价格”改为“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且认为:“以不同凡响的价格买入一家普通的企业,不如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不同凡响的企业。那么你又怎么能僵化地按照自己的市盈率标准来规定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呢。
盲目的低价策略只能陷入一个又一个的低价陷井,如:环保股价1999年收益为0.73元,你又怎么能够想象它能从2000年的37元跌到今天的13元钱呢。真正的安全与价值只能来自于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与长期竞争能力。
我现在的判断标准就是:找到一个好企业,而这个企业的价格的确经历一、两次市场恐慌的长时间大幅调整,市盈率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将继续大幅向前,那么我就认为这家企业的价值是低估的。
第九章、你能战胜自己吗?
“市场,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助者。”
(美国)沃伦•巴菲特
人的天性中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如好吃懒做、贪心、狂妄自大、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肯承认错误.....只有克服了这些缺点,人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
知行合一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即使你有再多的知识、有最好的武器与方法,但你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缺点,你一样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往往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各行各业的出众者都是如此,成功的投资者也应具备一些与投资致关重要的基本素质,如耐心、勇敢、谦虚、....等。
一、耐力与恒心
由于股市的剧烈变动,总有人把握不住自己,对自己的选择持深深的怀疑态度,他需要寻找一种参照体系,他急于知道自己的行为结果,他试图把所有的信息都收进来。另一方面,股市的急剧变动,发出与投资人所关心之事相吻合的信息的频率也相当高,这便影响了人的知觉系统,产生对信息理解的不确切。市场中尽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专业人员,他们最善长的就是让市场更疯狂、更混乱,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显得比散户更聪明、理智一点,股票投资人感受到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很多事情尽管你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已经作出了勇敢的决定,但是你没有耐力与恒心一样不会成功,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近的进程,没有耐心去等待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当然,长期的耐心是很难做到的,就连巴菲特有时也会犯这种错误。巴菲特是这样批评自己在航空业投资的错误:“我承认,我和别人一样有种渴望。渴望干点什么,特别是在无事可干的时候。”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努力,虽然你作不了最有耐心的事情,但只要你尽力作了,会比丝毫不付出努力得到更多的回报。
在耐力与恒心这一点上我终生感谢我的父亲,如果不是他对我从小进行的教育与训练,生性暴燥的我早就不知犯了多少错误了,也不可能有今天,耐心为我今后的投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勇敢与自信
勇敢与自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勇敢的表现主要在行动,而自信主要表现在思想,自信决定勇敢,二者对投资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试想你如果不自信不勇敢,面对高风险的市场,你如何能够作出投资决策。
说到自信,我要感谢我夫人对我的持续鼓励,人的自信是不可能从自己的父母那得到太多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子女的评价通常不客观,自信只能从外界的肯定得到,而配偶是最多与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古人云:成家立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勇敢的表现的两个特征:1、无知者无畏。2、大智大勇。
前者是因为不知道风险来自于何处,后者是因为知道事物的发展必然规律、并能掌握控制风险的勇敢;二者在短期的效果差别不大,但长期来看却有天渊之别;前者的成功在于幸运,但幸运是少有而不经常的,后者的成功则是基于对事物的客观分析,他的结果是必然的而且是长期有效的。
大部分投资者在市场中都是愚勇可嘉的,而向大智大勇转变唯有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拉罗什富科在《感想集:道德方面的格言与箴言》中说:“最大的才能是按真实价值评价事物的能力。”了解事物的真相,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勇敢在投资方面的重要意义:
1、勇于做最孤独的事情;
2、勇于做最有耐心的事情;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勇于坚持正确的判断。
当然,这些勇敢都建立在你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上。格莱葛姆说:““你不会因为这些人的不同意,而判断正确或错误。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资料和推理是正确的。”
三、谦虚与谨慎
自信与勇敢在不善于控制时,有时会发展为狂妄自大、匹夫之勇,事物走向反面通常是有危害的,而谦虚与谨慎是对自己最好的约束。
谦虚才能使人进步,没有哪个大学者是狂妄之徒,因为他们研究得越深就越觉得自己在知识面前的渺小,圣贤尚且如此,我辈俗人又有什么可骄傲的资本呢?
谨慎能减少轻率的错误,虽然过于谨慎会错过一些机会,但是“要想跑第一,你首先要跑完全程。”你失去少数机会并不可怕,(事实上股市总是充满机会的)可怕的是一次致命错误的打击。
对于自己有把握的东西要自信与勇敢,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要谦虚和谨慎。
只有具有谦虚的品质才能勇于承认错误,才不会一错到底。
马蒂•舒华兹说:“再成功的投资者,也会有失误的时候,而对待损失的态度却是不同的,不同的态度又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大部分的交易员最后总是输钱的原因在于,他们宁愿赔钱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四、孤独与冷静
人一生都是孤零零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帮你,只能依靠自己。证券市场尤其如此,因为零和市场的本质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你的敌人。从众结果注定就是利润平均化,成为碌碌无为之辈,成功的投资者要勇于反大众,要以孤独为乐,你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你只要研究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力争成为少数人。
独孤求败的确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孤独的人往往冷静。
冷静对于投资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市场在很多时候处于一种发疯的状态,很少有人不被它影响而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冷静的投资者是要有一点笑看潮起潮落的超然的。
只有冷静等待才能等到大机会。
马克•魏恩斯坦说:“我在交易中亏钱不多,因为我善于等待真正时机。大多数人不善于等待时机,他们在天还漆黑的时候便匆匆进入森林,而我却会等待至天亮。虽然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够捕捉草原上的任何动物,但是它会等到完全有把握时才会捕捉猎物,它可以在树丛中等上一周,就是等那正确的一刻,而且它等待捕捉的并不是任何一只小羚羊,而是一只有病的或破脚的小羚羊,只有当万无一失的时候,它才会去捕捉。对我来说,这就是真正专业式的交易方式的缩影。”
独立思考、灵活与原则的辩证关系、......影响到成功的因素太多了,不是这一篇短短文章所能谈尽的,我只是讲了一些我认为最重要的,无疑这一章是我写得最差的,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不断修改这一章,不能十全十美,就留一些遗憾吧。
“我一直相信我自己的眼睛远胜于其他的一切。”
(美国)沃伦•巴菲特
一、我对投资的研究思路
1、为什么在市场中中赚钱越来越难,因为市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效率;
2、但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率的,它总是提供一些或大或小的机会,要想获利必须抓住大机会;
3、市场的大机会不在于短线暴利,而在于市场的长期向上性特征,其本质是由处于生命周期上升期的产业拉动的;
4、历史已经证明了简单长期持有策略胜过大部分主动策略,所以尽量不要离开市场;频繁操作的成功是微乎其微的小概率事件,长线投资才能得到最投机的幸运;
5、长线投资获利的秘决--复利;
6、提高获利效率与安全的特别方法--集中投资;
7、为了得到稳定的复利,集中投资于好的产业与企业是双保险;只投资于有长期发展潜力的行业;在好的行业中选择有超强竞争力的好企业;新股、次新股是推动市场的重要动力,里面经常有一些新兴产业,所以要重点关注;极少数的预创新高的老股有一定价值,但最好还是不予关注;
8、善于利用技术分析可以拓展安全空间,得到更高的复利;利用技术分析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到买进后就很难跌到自己的价位,或者说是一个长期不容易产生重大损失的价位。尽量避免止损就是最佳的止损策略。
9、投资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高素质是最真实的强度;领先主动上涨是最明显客观的强度;较高的股价是基本强度也是最不被重视的强度,将三者组合运用可以提高成功率;
10、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市场越大,就越要专注于高概率机会的小范围。我所研究与运用的方法只适用于小盘、次新、高价、科技股,不要想抓住所有的机会。在金矿边上找金子比在垃圾堆中找容易多了,不看低于20的股票。
11、好的行业与企业通常是大众所喜欢的,价格往往是高估的,在下跌的市场中买入或在经历长期调整的低位买入,是较好的选择,虽然这个价格未必是极端便宜的,但却是较合理的。它至少符合一个巴菲特的原则: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不同寻常的公司,比以不同寻常的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要好得多。
12、有效的方法能否成功运用还在于投资哲学的成熟。
二、我的原则
1、首要原则:安全!复利!
2、买入原则:如果不愿持有十年,就不要考虑持有十分钟;如果不愿全仓买入,就一股也不要买。
3、卖出原则:上帝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疯狂;没有更好的机会与更有把握的机会,不要轻易卖掉你的股票。
4、长期持有原则:耐力胜过头脑;不要轻易离开市场。
5、行动原则:不去想象你所画不出来的东西;不做没把握的事情。
6、技术分析原则: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尽量简单。
7、基本分析原则: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8、止损原则:良好的买进为成功的卖出奠定了一半的基础,把止损消灭在最开始的时候。
9、等待原则:股市里的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但你手中的钱是可以赔完的,不要因为他人的获利而影响了自己的操作
三、我将终生牢记的大师教诲。
1、费雪说:“研究我自己和别人的投资纪录之后,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必须特别注意,首先投资想要赚大钱,必须有耐性。
换句话说,预测股价会到达什么水准,往往比预测多久才会到达那种水准容易。其次,股市本质上具有欺骗投资人的特性。跟随其他每个人当时在做的事去做,或者自己内心不可抗拒的呐喊去做,事后往往证明是错的。
即使某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似乎已到或接近暂时性的峰顶,而且近期内可能大幅下跌,只要我相信长期内仍值得投资,便不会出售这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我判断几年内这些股票的价格会涨得远高于目前的水准,我宁可抱牢不放。我的信念源于投资过程中对基本因素的衡量。增值潜力雄厚的公司很难找,因为这样的公司不多。但是如能了解和运用良好的基本原则,我相信真正出色的公司和平凡普通的公司一定有差异,而且准确度可能高达90%。
预测特定股票未来六个月的表现,则困难得多。....由于这些理由,我相信不管如何精研预测技巧,准确预测到股价短期走势的机率很难超过60%。而且这个估计值可能还太过乐观。既然如此,在正确机率顶多可能只有60%的情形下,便决定卖出正确机率高达90%的股票,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合理。” >2、林奇说:“在股市赚钱的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怎样强调都不会过份。每年都会有大量关于如何选股的书问世,但如果你没有强烈的赚钱欲望,所有的资讯都是白费力气。
不论你使用什么方法选股或挑选基金,最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种能力,即不理睬环境的压力而坚持到投资成功的能力;决定投资者命运的不是头脑而耐力。敏感的投资者,不管他多么聪明,往往经受不住命运不经意的打击,而被赶出市场。
现在你很难找到一位宣称自己不是长期投资的投资者。但当股价下跌时,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人们突然间变成了短期投资者,虽然他们曾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要做长期投资者。他们被情绪控制,并且忘记了当初买股票的理由--在好公司里拥有股份,他们陷入恐慌,因为股价很低。他们不是等待股价回升,相反却以低价抛出股票。毫无疑问,这时的股价最低。
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他们自己急着要赔钱。
市场投机者试图对股价的短期波动进行预测,希望获取快速的利润。极少人能以这种方式赚钱。
试图跟随市场节奏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市场底部即将反转时退出市场,而在市场升到顶部时进入市场,人们会以为碰到这样的事是因为自己不走运,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想入非非。
没有人能够比市场精明。
你可以对自己说:'下次股市再跌,我会不理睬那些坏消息而买进下跌的股票。’但是,由于每次危机看起来比上一次更糟,因此,要想做到对坏消息不理不睬越来越难了。
在股票战胜债券的70年中,曾经有过40次超过10%的大跌,其中13次跌幅超过33%,包括1929年的暴跌。
或许还会有更大的股灾,但是,既然我没有掌握预测股灾的武器,那么,试图提前保护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代40次股灾中,如果我每次卖光了股票,我每次都会后悔。即使发生了最大的股灾,股票的价格总会涨回来。
股市下跌并不是惊人的事件,它是个循环事件--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冷空气。当冬天来了你会穿上大衣,告诉自己夏天还会来临,而不会认为冰川从此覆盖全球。”
3、巴菲特说:“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灾难的偶尔爆发会永远在投资界出现。这些流行病的发生时间是难以预料的。由它们引起的市场精神错乱,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传染程度同样难以预测。因此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任何一种灾难的降临或离去。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相当适度的:我们只是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我们将继续对政治预言和经济预言置之不理,这些东西对许多投资者和商人来说是代价昂贵的消遣。30年前,谁也无法预测到越南战争的大面积扩散、工资与物价控制、两次石油危机、总统辞职、苏联解体、道指在一天之内大跌508点,或是短期债券的收益率在2.8%至17.4%之间波动。
但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巨型并未对格莱葛姆的投资原则产生丝毫不利的影响。它们也没有导致以离谱的价格荒谬地协议收购优秀的公司。而且,请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使我们递延或改变对资本的运用,那我们的代价将是什么。事实上,我们通常是在人们对某种宏观事物的恐惧达到顶峰时进行了最成功的收购。
恐惧是追求时尚者的敌人,却是保守固执的原教旨主义的朋友。”
比起很多著名甚至取得诺贝尔奖的投资理论,如随机漫步理论(random walks)、有效市场假设(the effcient market hypothests)和资本产定价(capital assets pricing model)等学说,股神的投资理论要简单得多,而且多了些实用性,其精髓在于挑选优良及价值(value)的股票买入(buy),然后长期持有(hold)。
一、集中投资:巴菲特的意见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几家公司上,合理的数目是十至十五间。如果投资者的组合太过分散,这样反而会分身不暇,弄巧反拙。
巴菲特认为要选出最杰出的公司,精力应用于分析它们的经济状况和管理素质上,然后买入长期都表现良好的公司,集中投资在它们身上。对于分散投资,股神说:“分散投资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法,对于那些明白自己在干什么的人来说,分散投资是没什么意义的。”
二、挑选价值股,不懂永不做:巴菲特的投资成绩,在1999/2000年度一度落后于大市,当时由于股神表示不懂科网、不懂电脑软件的未来发展和不懂半导体是什么而拒绝买入高科技股。有人更以此攻击股神,“老态龙钟”、“与时代脱节”和“风光不再”等等的评语都套用在毕氏身上。
结果随着科网泡沫的爆破,再次证明股神是对的,这说明了股神只会买入自己能够了解的公司股票。
三、战胜心魔,理性投资:很多研究都指出,决定一个投资者成败的关键之一是性格。
股神的心得是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和贪婪。在经过深入了解和研究后,找到了买入股票的真正价值后,就不要理会它短期的价格波动。因为市场上充斥着太多不理性的投资者。远离市场(纽约)是股神的选择,这是为了“旁观者清”。巴菲特的理论是:“设法在别人贪心的时候持谨慎恐惧的态度,相反当众人都小心谨慎时,要勇往直前。”事实上,短线的股价经常都不可理喻。
四、长期持有:选中好的公司股票,不要随便因蝇头小利而卖去。只要该公司仍然表现出色,管理层稳定,就应该继续持有。股神说:“如果你拥有很差的企业,你应该马上出售,因为丢弃它你才能在长期的时间里拥有更好的企业。但如果你拥有的是一家好公司股票,千万不要把它出售。”
五、拒绝投机:股神从不相信消息,坚持独立思考。他说,即使联邦储备局主席格林斯潘在他耳边秘密告知未来利率的去向也不会因此而改变任何投资计划。
六、等待入市良机:股神近来总结归纳他的投资心得时指出:投资者不需要在市场上经常出没。在发掘在好股票的时候,要等待好时机买入才能作长期持有的策略,这样胜算自然高。
过去一年来,美国股票市场上演高台跳水,股市财富一下减少了将近5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虽然投资商们早已欲哭无泪,但华尔街却有一个人气定神闲。他就是美国“股神”沃伦?巴菲特。
“一鸟在手胜过百鸟在林!”巴菲特最近在其旗舰上市公司的年报里,引用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这句谚语,再次阐述了他的投资概念。在他看来,黄金白银最实际,把钱押在没有盈利的网络公司上,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发财梦。
早在两年前,巴菲特就预言技术网络泡沫将破裂。去年第二季度开始,反映技术股走势的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持续下泻,如今已经从5000点高位,跌穿2000点主要心理关口,重新回到1998年12月的水平上。许多华尔街的投资商身价一落千丈,但始终坚持投资在保险、零售等旧经济公司的巴菲特,他控制的上市公司去年则逆势而上,大赚33亿美元!
巴菲特在美国人眼中是活财神。他的旗舰上市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的成就在世界上独一无二。30年来,这家公司的资本年平均盈利率达到24%,其股票是全球股市上最贵的。当然,一年多前技术股如火如荼的时候,这家公司也曾经黯然无光。当时股市投资者对技术网络股几近疯狂,但巴菲特不愿冒险,他宁愿与这类股票擦肩而过,为些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大幅回落。去年初华尔街各类股指连创新高的时候,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赫然触底,由于1998年公司每股盈利2362美元,1999年跌至只剩1025美元,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跌到4万美元,较全盛时期1998年6月底的8.4万美元,下跌了一半以上。
当时,人们对巴菲特颇多微辞,就连他本人也在向股东交待过去一年投资情况的年报里说:“即使乌龙侦探克鲁索(电影中的法国低能侦探),也能一眼看出你们的主席有过失……我的‘资产分配’不及格,最多只有丁级。”
不过巴菲特并不想改变自己的投资理念。他认为,美国企业高获利水准难以维持,美国长期利率在5.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股东权益报酬率能否维持在18%至20%很值得怀疑。他的投资观点是,不迷信华尔街,不听信谣言,积极跟踪购买那些被称为“烟屁股”的正在跌价的股票,并且不计较短期的得失。他只选择那些在某一长期行业中占据统治地位,技术上很难被人剽窃,同时有过良好盈利纪录的企业。至于那些今天不知道明天会怎样的高技术公司,巴菲特总是向躲避瘟疫一样避开它们。
巴菲特是一个长期投资家,他的爱好就是寻找可靠的股票,把它尽可能便宜地买进,尽可能长久地保存,然后坐看它的价值一天天地增长。1969年,美国各方面的情况都很好,经济持续增长,股市上扬。但巴菲特认为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他的教条之一就是当股市猛涨的时候要保持距离。他往后缩了,再也找不到想要买的股票。于是他决定清算自己的公司,把属于每个股东的股份都还给他们。他决定休息一段时间,等待股市下跌。果然,到70年代初,股市开始动荡,华尔街大公司的股票一个接一个迅速下跌。这时候,巴菲特开始出击。他新建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并使它在几年之内,成为可口可乐、吉列、《美国快报》、迪斯尼、《华盛顿邮报》等众多美国知名企业的主要股东。
今天的情况同当年有相似之处。网络破灭带动整个股市走低,或许又给巴菲特带来了再创奇绩的机会。而他本人给股民们的忠告是:“人们总是会像灰姑娘一样,明明知道午夜来临的时候,(香车和侍者)都会变成南瓜和老鼠,但他们不愿须臾错过盛大的舞会。他们在那里呆得太久了。人们现在已经――或者是应该――了解一些古老的教训:第一,华尔街贩卖的东西是鱼龙混杂的;第二,投机看上去最容易的时候也最危险。”
多次蝉联全球首富桂冠的比尔•盖茨承认自己是个“巴菲特迷”。这个巴菲特就是有“股神”美誉的投资家沃伦•巴菲特,目前他的财富排名为世界第二。
尽管近半年来美国股市一直萎靡不振,新经济公司频频预警,但股神巴菲特依然为其不灭的神话添上了精彩的一笔。巴菲特的旗舰公司日前表示,由于近一年来收购的公司都有盈利,二季度净利润高达7.73亿美元,上升21%。
由于巴菲特继续看好传统经济,其下属公司一年来收购了包括油漆公司、珠宝公司等8家公司。巴菲特称,其利润主要来自于零售、制造、服务等行业的多项购并。
财富故事:自幼钟情投资
巴菲特生于1930年8月30日,巴菲特的父亲霍华德曾染指证券经纪业务,这多少让巴菲特从小就受到一种熏陶。人们熟知有关他在11岁时曾买过每股38美元的城市设施优先股的故事。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此之前,巴菲特更年幼的时候,便有成为富翁的愿望。他的传记中称,巴菲特在11岁左右便宣称,自己长大后会变得非常非常富有。6岁的时候,他就靠卖可乐赚了5美分。平时,他要替父亲挨家挨户地兜售苏打饮料。
7岁的巴菲特发高烧住进了医院。他在病床上用铅笔在纸上写满数字。他对护士说,数字代表着他未来的财产。他说:“现在我虽然没有太多钱,但是总有一天,我会很富有。我的照片也会出现在报纸上。”
巴菲特小时候很喜欢《赚到100美元的1000招》一书。他还参照该书的建议,和几名好友逐项尝试攒钱:到跑马场清扫票根;收集高尔夫球出售等。到14岁时,巴菲特竟然可以投资1200美元到内布拉斯加的一块40英亩的农场。
不断学习投资技巧
在巴菲特没有确定自己的投资体系之前,他和绝大部分投资者一样做技术分析、听内幕消息。这就是真实的巴菲特,他可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应该以14倍的市盈率去购入可口可乐股票。
巴菲特在未满20岁时,他也“炒股票”——他知道老师们持有AT&T股票(这是典型的蓝筹股),于是择机抛空。同龄的男孩平时看报纸只会留意体育版(中国的年轻人会第一时间买份《足球》报之类的报纸),但他却看财经版研究股票图表。
中学毕业之后,巴菲特被劝说前往宾州大学沃顿商学院念书,但却经常泡在费城的交易所里研究股票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
如果巴菲特当时继续研究走势图和打听内幕消息,现在或许已经破产,或者仍是一名散户而已。但是他没有停下学习的脚步,他申请到本杰明•格雷罕姆执教的哥伦比亚大学就读的资格。在哥伦比亚,格雷罕姆的苏格拉底式教学使巴菲特获益良多。他开始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资体系。
1957年,著名的投资咨询专家费雪出版《普通股和不普通的利润》一书。巴菲特读后亲自登门向费雪讨教,他认为费雪的理念令人折服。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他才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体系。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巴菲特不断积累和实践自己的投资理念,书写出精彩的投资神话。
巴菲特投资传奇
由罗杰•洛文斯坦撰写的巴菲特传记中,篇首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一篇短文。盖茨写道:“他的笑话令人捧腹,他的饮食——一大堆汉堡和可乐——妙不可言。简而言之,我是个巴菲特迷。”盖茨确实是个巴菲特迷,他牢牢记住巴菲特的投资理论:在最低价格时买进股票,然后就耐心等待。别指望做大生意,如果价格低廉,即使中等生意也能获利颇丰。
记住股市大崩溃
20世纪60年代后期,华尔街兴高采烈,前所未有的大牛市降临了。在一些大公司的推动下,出现一波又一波的兼并浪潮。AT&T、Litton等大公司四处扩张。而一些公司则处心积虑,利用兼并一些低市盈率的公司来制造每股盈利大幅增长的假象。投资大众被这些假象所蒙蔽,不断推高股价。虽然,巴菲特声明不会预测市场的走势,但是,他在自己办公室的墙上贴满了有关1929年危机的剪报以时时提醒自己。
有什么比股市大崩溃更能令资金缩水?巴菲特虽然无法预测股市,但他知道可以控制自己。20世纪60年代,电子股风靡华尔街。聪明的投资者如菲利浦、费雪在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长期投资。但炒股票的人到10年后才知道这是好东西。短期来看,时势造英雄,当时确实有些基金经理因投资电子股而变得大红大紫。这些基金经理的成绩远胜于巴菲特。但巴菲特却不参与这种投机。他认为:“如果对于投资决策来说,某种我不了解的技术是至关重要的话,我们就不进入这场交易之中。我对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了解并不多。”因此,30多年前,巴菲特没有卷入电子股的投机浪潮;正像30多年后的今天,巴菲特也没有卷入互联网的狂热之中。
推崇稳健策略
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首要之处是:记住股市大崩溃。即是说,要以稳健的策略投资,确保自己的资金不受损失,并且要永远记住这一点。其次,让自己的资金以中等速度增长。巴菲特主要的投资目标都是具有中等增长潜力的企业,并且这些企业被认为会持续增长。
投资股市时,为自己订下合理的长期平均收益率是成功的基础。巴菲特在这一方面做得相当出色,他对自己要求并不过,只要能每年击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五个百分点便足矣。
但即使是在“如此低”的目标之下,巴菲特还经常工作至深夜。“他不仅从晚上9点到凌晨5点这样工作着,当他醒着时,‘车轮’就转个不停。”(据《一个美国资本家的成长》,海南出版社)。有人说,巴菲特平均每天工作13至14个小时。以此看来,他要实现中等速度的增长,实在情理之中。
巴菲特就这样按照自己的计划一步一步向前走。20世纪70年代之后,巴菲特的个人财富逐步向“亿”迈进。但如果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巴菲特此前的投资发家经历会更有借鉴意义。
年增长率达54%
许多人都以为,巴菲特入行时只有100美元。事实上,当他成立巴菲特合伙人企业时,他的个人财富已有14万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的30万美元或200多万人民币)。巴菲特在1950年时的个人财富是9800美元,这是他勤工俭学的结果。其中,有卖高尔夫球赚的1200美元。对于一个19岁的年轻小伙子而言,确实不算少了。即是说,从1950年至1956年,约6年的时间里,巴菲特积累了近13万美元。
巴菲特在22岁那年与苏茜结婚,居住在月租65美元的公寓里。他将8000美元投资于GEICO公司(政府雇员保险公司),此时他的财富约1.2万美元。GEICO的股值在不到两年时间里翻了整整两倍。因此,到1953年,巴菲特的财富估计至少达到3万美元。
20世纪50年代是美股的黄金时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由1950年初的200点升到1959年底的679点。许多股票都像孙悟空翻跟斗一样往上翻。一次,一个费城的经纪商以15美元一股的价格推荐给巴菲特一只叫做“家庭保障公司”的保险股。巴菲特买了一些,一段时间之后,它的每股价格升到370美元。到1956年,巴菲特的个人资本已由9800美元激增到14万美元。此时,巴菲特决定成立巴菲特合伙企业——巴菲特有限公司,集资10.5万美元。巴菲特象征性地投入100美元。1957年,巴菲特掌管的资金达到30万美元,当年末则升至50万美元。
1962年,巴菲特合伙人公司的资本达到了720万美元,其中有100万属于巴菲特个人。这时,他将几个合伙人企业合并成一个“巴菲特合伙人有限公司”,其最小投资额扩大到10万美元。
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
对于巴菲特合伙企业而言,在1956年到1969年的13年中,投资组合平均以每年29.5%的速度增长。其中6%作为利息,余下的利息中75%乃是合伙人利润,只有25%是巴菲特的报酬。但算下来,合伙人的年收益率仍高达23.6%。对于巴菲特而言,从1950年的9800美元到1968年的2500万美元,个人投资的年增长率高达54%强。这是他过着简朴的生活并将绝大部分钱成功投资合伙人企业的结果。
巴菲特投资“金”定律
1、利用市场的愚蠢,进行有规律的投资。
2、买价决定报酬率的高低,即使是长线投资也是如此。
3、利润的复合增长与交易费用、避税使投资人受益无穷。
4、不要在意某家公司来年可赚多少,只要在意其未来5至10年能赚多少。
5、只投资未来收益确定性高的企业。
6、通货膨胀是投资者的最大敌人。
7、价值型与成长型的投资理念是相通的。价值是一项投资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而成长只是用来决定价值的预测过程。
8、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与他对投资企业的了解程度成正比。
9、“安全边际”从两个方面协助你的投资。首先是缓冲可能的价格风险;其次是可获得相对高的权益报酬率。
10、拥有一只股票,期待它在下个星期就上涨,是十分愚蠢的。
11、即使美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我也不会为之改变我的任何投资作为。
12、不理会股市的涨跌,不担心经济情势的变化,不相信任何预测,不接受任何内幕消息,只注意两点:A买什么股票;B买入价格。
抨击银行家吹泡泡
今年3月,沃伦•巴菲特对制造高科技泡沫的轻率投资者和华尔街银行家们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由于一直坚持回避热门的高科技股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投资公司,在去年实现的盈利增长了一倍多。
在向股东报告伯克希尔去年的盈利增长了114%,达到30亿美元的同时,70岁的巴菲特还把高科技泡沫的出现归咎于贪婪的华尔街银行家,指责他们给中小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巴菲特指出,在最近几年中,华尔街的银行家们通过大肆吹捧高科技企业,将数百亿美元的资金装入了自己以及他们亲属、朋友的腰包。
巴菲特表示,华尔街的银行家们制造高科技泡沫的主要动机,是对一些根本无法赢利的企业进行包装赚取暴利。巴菲特再次重申了他赖以成功的投资理念:只向那些基础牢固的传统企业投资。另外,他还坚持在投资前对投资目标进行深入了解。
据报道,当时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公司拥有可口可乐公司11%的股权、吉列公司9%的股权,以及《华盛顿邮报》18%的股权。伯克希尔公司在去年实现的投资收益高达24亿美元。而在高科技股票最热门的1999年,该公司的投资收益仅为8.86亿美元。在此前的12个月中,伯克希尔的股价上涨了74%。而以高科技股票为主的纳斯达克综合指数,同期却下跌了59%。
几十年来巴菲特有一套投资理论,这套理论使他在股市中常胜,也使他远离高科技股。第一,他只从事长期投资,投资的绝不是概念、模式,也不仅仅是股票本身,而是真正的生意,投资能创造可预见性收益的公司。第二,他讨厌股票期权多的股票,像高科技股,称这种股票是彩票。第三,他认为买身边的品牌最可靠。谁做的广告多,消费者喜欢,就买谁。巴菲特的眼光一如既往。
巴菲特投资成功的方略是多方面的,其中当数“集中投资”的方法最有效。很多投资者认为: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才算保险,因此,他们没有集中资金,反而将有限的资金四处出击。结果手中的资金被七零八乱的股票所肢解,导致手中股票不是这只股涨,就是那只股跌,一年忙到头,好的可以赚点钱,中的打平手,不好的情况下则是负增长……有的人年复一年,也不善于总结,总认为运气不好,其实这是犯了一个投资者的大忌。
纵观中外股市操作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比较善于精心选股、集中投资,很少有分散投资能带来辉煌收益的人。这一点对于中小投资者来说极为重要。巴菲特将“集中投资”的精髓简要地概括为:“选择少数几种可以在长期拉锯战中产生高于平均收益的股票,将你的大部分资本集中在这些股票上,不管股市短期跌升,坚持持股,稳中取胜。”为此,巴菲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分析企业的经济状况以及评估它的管理状况而不是用于跟踪股价。巴菲特告诫投资“门外汉”们:注意力要集中。
他个人坚持投资的四项原则是:
1.企业原则―――这家企业是否简单易懂?这家企业是否具有持之以恒的运作历史?这家企业是否有良好的长远前景?
2.管理原则―――管理层是否理智,管理层对它的股民是否坦诚?管理层能否拒绝机构跟风做法?
3.财务原则―――注重权益回报而不是每股收益。计算“股东权益”、寻求高利润的公司,公司每保留1美元都要确保创立1美元市值。
4.市场原则―――企业的估值是多少?企业是否会被大打折扣以更低值买进?巴菲特之所以得出“少便是多”的投资方略,很大一部分是受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的启发。1934年凯恩斯在给商业同行的一封信中写道:“通过撒大网捕捉更多公司的方法来降低投资风险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你对这些公司知之甚少,更无特别信心……人的知识和经验都是有限的,在某一特定的时间段里,我有信心投资的企业也不过两三家。”作为投资人,起码应在购买一家股票之前,对企业的经营状况有所了解,哪怕这家企业已被ST了。当然巴菲特是不会投资ST公司的,因为只有在我们中国的股市中,ST公司的股票才能够创造出奇迹来。但如果您能从巴菲特那里学到一些必要的投资方法,嫁接到中国特色的股市上来,即使购买与巴菲特思想相左的部分所谓“资产重组”股,也说不
定一年的收益大大超过巴菲特;如果硬要套老巴的绩优股理念长期持有的话,也未尝不可,但你必须要有耐心。
巴菲特与芒格这对黄金搭档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
巴菲特这样评价他的伙伴
在过去的40多年里,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他的伯克夏•哈撒韦(Berkshire Hathaway,BRK.A)公司过于耀眼,即便聪明绝顶、傲气十足的金融天才都无不怀着崇敬之情研读“股神”巴菲特的一言一行。巴菲特身后那道闪闪的光晕,几乎遮蔽了他周围所有的人。
沃伦•巴菲特与查理•芒格
但巴菲特大儿子的眼睛是雪亮的,“我爸爸是我所知道的‘第二个最聪明的人’,谁是No.1呢?查理•芒格。”
听到这句话,查理•芒格(Charles T.Munger)一定会感到很欣慰,45年来跟巴菲特相识相知的一幕幕场景想必会霎时浮现心头。作为巴菲特的合伙人和挚友,他担任着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与巴菲特一起坐在伯克夏股东大会的主席台上宣读“告股东书”的家伙。与巴菲特不同的是,他患有“媒体害羞症”,因此罕有人真正了解他。巴菲特对芒格十分信任:“一旦我出现任何不测,查理•芒格将马上执掌伯克夏公司的帅印。”
与巴菲特双剑合璧
巴菲特与芒格这对黄金搭档创造了有史以来最优秀的投资纪录。在过去40年里,伯克夏股票以年均24%的增速突飞猛进,目前市值已接近1300亿美元,拥有并运营着超过65家企业。
去年底在破天荒地接受一家美国媒体专访时,芒格仍然把这一切首先归功于巴菲特:“在过去近50年的投资长跑中,他始终表现出超人的聪颖和年轻人般且与日俱增的活力。”
但芒格自己何尝不是如此?在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后,他直接进入加州法院当了一名律师,并开始投资于证券以及联合朋友和客户进行商业活动,其中一些案例已被编入商学院的研究生课程。
经历一次成功买断后,芒格渐渐意识到收购高品质企业的巨大获利空间,“一家资质良好的企业与一家苟延残喘的企业的区别在于,前者一个接一个地轻松作出决定,后者则每每遭遇痛苦抉择。”
芒格此后开始涉足房地产投资,并在一个名为“自治社区工程”的项目中赚到人生的第一个百万美元。但有趣的是,伯克夏却不做房地产投资。
巴菲特评价查理:“当他在商业上越来越有经验的时候,他发现运用小却实用的方法来规避风险。”
芒格就是借助他在其他领域取得的经验和技巧,在房地产开发与建筑事业上屡有斩获。而这时的巴菲特正在筹措自己的巴菲特合伙基金。与芒格早已与一些合作伙伴建立密切关系不同,巴菲特此前一直是独家经营。遇到芒格时,巴菲特才29岁,芒格是34岁。
两人一见如故并惺惺相惜。“查理把我推向了另一个方向,而不是像格雷厄姆(注:当代证券投资学鼻祖,巴菲特的老师)那样只建议购买便宜货,这是他思想的力量,他拓展了我的视野。我以非同寻常的速度从猩猩进化到人类,否则我会比现在贫穷得多。”巴菲特坦言。
芒格也承认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我们都讨厌那种不假思索的承诺,我们需要时间坐下来认真思考,阅读相关资料,这一点与这个行当中的大多数人不同。我们喜欢这种‘怪僻’,事实上它带来了可观的回报。”
他们经常互通电话彻夜分析商讨投资机会,“芒格把商业法律的视角带到了投资这一金融领域,他懂得内在规律,能比常人更迅速准确地分析和评价任何一桩买卖,是一个完美的合作者。”一位合伙人感叹道,“查理与沃伦比你想象的还要相像,沃伦的长处是说‘不’,但查理比他做得更好,沃伦把他当做最后的秘密武器。”
两人双剑合璧导演了一连串经典的投资案例,先后购买了联合棉花商店、伊利诺伊国民银行、茜氏糖果公司、维科斯金融金融公司、《布法罗新闻晚报》,投资于《华盛顿邮报》,并创立新美国基金。芒格此后成为蓝带印花公司的主席,并在1978年正式担任伯克夏•哈撒韦公司的董事会副主席至今。
“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
芒格常常站在投资理论系统之外想问题,他的思维与众不同,使他经常可以得出一些有趣的结论。
“要记住那些竭力鼓吹你去做什么事的经纪人,都是被别人支付佣金和酬金的,那些初涉这一行、什么都不懂的投资者不如先从指数基金入手,因为它们毕竟由公共机构管理,个人化的因素少一些。一个投资者应当掌握格雷厄姆的基本投资方法,并且对商业经营有深入的了解,你要树立一个观念:对任何价值进行量化,并比较不同价值载体之间的优劣,这需要非常复杂的知识架构。”
芒格大体上同意“市场是有效率的”这种说法,“正因如此,成为一个聪颖的投资者就尤其艰难。但我认为市场不是完全有效的,因此这个‘部分的有效性'(somewhatefficient)就能够带来巨大的盈利空间,令人咋舌的投资纪录很难实现,但绝非不可能,也不是金字塔顶尖的人才能做到,我认为投资管理界高端30%~40%的人都有这个潜力。学院派赞美多样化的投资理念,这对优秀的投资者是一个伤害。伯克夏风格的投资者极少尝试多样化。学院派的观点只会使你对自己的投资纪录与平均水平相差不远、感受好一点而已。”
芒格认为很多时候当别人逐渐丧失理智时,成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不会把450亿美元随便撂在那儿,但你必须能判断出那个高科技股票直蹿云霄的癫狂时刻并控制自己远离。你挣不到任何钱,但却可能幸免于灭顶之灾。”
“对于被动式投资者而言,不同国家的文化对他们有不同的亲和特质。有些是可信赖的,比如美国市场,有些则充满不确定风险。我们很难量化这种亲和特质和可信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就自欺欺人。这很危险,对于新兴市场而言这是最重要的研究课题。”芒格认为,从一大堆官方的经济数据中根本无法清晰判断美元与欧元之间汇率走向这样的复杂问题,“经济学家斯坦恩(HerbStein)曾说过,如果某些事物不能永远长存,那么它终究会停下来。”
芒格认为,深刻理解怎样变成一个卓越的投资者,有助于成为一个更好的经营者,“反之亦如是。沃伦经营产业的方式不需要花费多少时间,我敢打赌我们一半的生意巴菲特都不曾涉足,但这种轻松的管理方式带来的绩效却有目共睹。巴菲特是一个从不介入微观管理的优秀经营者。”他也分享了自己的投资体验:“许多IQ很高的人却是糟糕的投资者,原因是他们的品性缺陷。我认为优秀的品性比大脑更重要,你必须严格控制那些非理性的情绪,你需要镇定、自律,对损失与不幸淡然处之,同样地也不能被狂喜冲昏头脑。”
三、巴菲特的观点
1、关于风险
巴菲特认为:贝塔值的纯粹主义者,不了解公司的产品与竞争力,而关注于价格波动史,来确定股票的风险,既不能区分某些内在风险差异,同时还经常会错过价格波动创造的机会。
他认为:风险来自于你不知道自己正做什么。投资者通过有目的地将注意力集中在几家有选择的公司上,才更有可能对他们进行密切的研究,并掌握其内在价值。对公司了解得越多,可能遇到的风险越小。
2、关于分散投资
沃伦•巴菲特多次强调:“多元化投资就像诺亚方舟一般,每种动物带2只上船,结果最后变成了一个动物园。这样投资的风险虽然降低了,但收益率也同时降低了,不是最佳的投资策略。我一直奉行少而精的原则。我认为大多数投资者对所投企业的了解不透彻,自然不敢只投一家企业而要作多元投资。但投资的公司一多,投资者对每家企业的了解相对减少,充其量只能监测所投企业的业绩。”
巴菲特认为:诺亚方舟是最牢固的船,但不是能跑得更快的船。
巴菲特进而提出:“多元化只是起保护无知的作用。我们采取的策略是防止我们陷入标准的分散投资教条。如果你是一名学识渊博的投资者,能够了解公司的经济状况,并能够发现五到十家具有重要长期竞争优势的价格合理的公司,那么传统的分散对你来说就毫无意义。它只会降低你的收益率并增加你的风险。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投资者会选择将钱投到一家他喜欢名列第二十位的公司,而不是将钱投到几家他喜欢的-他最了解的、风险最小、而且有最大利润潜力的公司里。”
显然,巴菲特并不是完全反对分散投资,他反对的是过度分散,反对的是分散在不了解的公司里,他认为投资者应集中投资于5-10家最好的而又能以合理价格买入的公司。
四、几位投资大师的看法
1、费雪
善于挖掘成长股的投资大师-费雪总是说,他宁愿投资于几家他非常了解的杰出公司也不愿投资于众多他不了解的公司。他在1958年写的《普通股与非普通利润》一书中写道:“许多投资者,当然还有那些为他们提供咨询的人,从未意识到,购买不了解的股票可能比你没有充分多元化还要危险得多。”40年后的今天,费雪已是91岁高龄的老人,他仍不改初衷,他还是强调:“最优秀的股票是极为难寻的,如果容易,那岂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它们了。我知道我想购买最好的股,不然我宁愿不买。”一般情况下,费雪将他的股本限制在10家公司以内,其中有75%的投资集中在3-4家公司身上。
2、凯恩斯
凯恩斯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宏观经济思想家,他还是一位传奇式的投资家。巴菲特在自己公司的年报中指出:凯恩斯作为一个投资者的才智要比他在经济思想上的才智更令人敬佩,凯恩斯曾在1934年给朋友的信中指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越来越相信正确的投资方法是将大笔的钱投入到一个他认为有所了解以及他完全信任的管理人员的企业中。认为一个人可以通过将资金分散在大量他一无所知或毫无信心的企业就可以限制风险完全是错误的......一个人的知识与经验绝对是有限的,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时间里,很少有超过二或三家的企业,本人认为有资格将我全部的信心置于其中。”
五、部分统计数据
美国的莱格•梅森集中资产公司副总裁兼总经理罗伯特•哈格斯特朗作了一项统计研究,他将1200家美国上市公司进行随机组合,时间设置为10年期。
根据统计:
1、在250种股票的组合组里,最高回报为16%,最低为11.4%。
2、在15种股票的组合组里,最高回报为26.6%,最低为4.4%。
3、在3000种15支股票的组合中,有808种组合击败市场。
4、在3000种250支股票的组合中,有63种组合击败市场。
结论:
1、就单个集中投资组合而言,集中投资有更大的机会获得高于市场的收益,也有更大的机会低于市场的平均收益。
2、拥有股票数量减少,击败市场的可能性增加。拥有15支股票,你击败市场的机率是4:1,拥有250支股票你击败市场的机率是50:1。但是集中投资的成功与至关重要的英明选股是分不开。
六、一些启示
1、一定数量的分散投资能降低非系统风险,但不能获得超越市场平均值的利润。
2、要获得超额利润只有集中投资3-5家。
3、普通投资者在资金达到百万以上之前,应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因为在达到百万以上之后首要考虑的是如何保住胜利果实,所以要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稳定获利;而在百万之前,应该有理智地奋进,争取更大的胜利。
4、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会有一个反复筛选的过程,有利于迅速提高选股能力。
5、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使得你更能关注投资于你认为最好的公司,更能关注于它的基本情况。
6、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从跟庄的角度考虑,你所斗的只有一个庄家,而不是好几个庄家联手对付你,能够提高成功概率。
7、集中投资于一家公司,使得你经常从复利角度考虑问题,也便于计算复利。
第七章、你愿意持有你所投资的公司十年吗?
“一匹能从1数到10的马是一匹杰出的马,但不是杰出的数学家。”
——塞缪尔•约翰逊
巴菲特认为:作为一名投资者,目标应该是以理性的价格买入一家收益可以长期大幅增长的企业,你必须时刻忍受偏离你的指导方针的诱惑。他用一个非常尖锐的问题指出了问题的所在:你愿意拥有一家股票十年吗,如果不愿意,那你就不要考虑拥有它十分钟。
面对这个问题,我想99.999%的人都会选择不愿意这个答案,就连我这个巴菲特的忠实追随者,我内心诚实的回答也是选择不,一般来说我愿意执有的期限最多两年,所以我暂时达不到巴菲特那样的境界,我想大部分人也达不到。
要想长期集中持有少数几支涨幅惊人的股票,无疑在浩如烟海的众多公司中作出正确的选择是绝对重要而且必要的事情。
最优秀的投资对象应同时具备三个特征
1、广阔前景产业
2、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
3、成长型小企业
(一)广阔前景产业
一、产业差别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在大多数时候甚至起决定性的作用。
它的重要性怎么强调也不过分,很多人研究了一辈子还没弄明白这个浅显的道理,搞错了研究方向,开始的方向性错误是很难导致正确的结果出现的,正如你凭着错误的地图很难到达你所要去的目的地一样。
产业差别对企业利润产生影响。就象生活中的不同阶层一样,生而为贵族与生而为平民有着不能等同的成功机遇,社会分工的不同,会带来不同的劳动报酬,如律师,私人医生所赚的收入就是比普通工人多,其职业的稳定性也较高。所以所处产业不同,企业所得到的利润、承受的竞争压力以及获得成功的机遇也不同。
二、上对了船比找到好划手还重要
公司的管理层是经常会发生变动的,而经营策略有时也会表现得朝令而夕改毫无理性可言,但是消费者对好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是永远不会变的,在一个大众具有迫切需求的行业,只要管理者不犯过于愚蠢的错误,往往能使企业获得较好的收益,起决定性的作用的应该是好的行业,倒并不一定是管理者的超人的智慧。
巴菲特反复强调这点:“良好的管理记录与其说是你很有效率,倒不如说是因为你上了哪条船。当有着辉煌名声的管理人员要去对付前程黯淡、管理混乱、声名狼藉的公司时,不变的只会是公司的名声。如果你发现自己在一艘长期漏水的船上,那么造一艘新船要比补漏洞有效得多。优秀的骑士会在好马,而不是衰弱的老马上充分发挥。我对此事的观点从未改变。”
真正最好的企业是“傻瓜”都可以管的,“迟早会有一个笨蛋爬上懂事长的位置”。此话本意不是说管理不重要,而是说:1、了解一个管理者是很难的 2、面对行业的困境,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3、有时你信任的管理着也会让你失望的。
但行业不会骗人,行业的发展,产品的需求是骗不了人的。
(二)、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的企业
一、在一条好船上找到最好的划手
企业由经营者组成,所以它的行为不可避免地带有经营者的特征,其行为具有人类的共性。
产业中的企业就象生活中团体里的个人一样,也有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区别,并且优秀的总是少数人,大部分都是一般或愚蠢的。既便都是一群傻瓜,但傻瓜根据他所知道知识的多少也可以分出等级。投资者应着重于找到优秀的头脑,实在找不到也应矮子里拔将军,找出较聪明的傻瓜。
牢记这一点有助于我们了解并找到优秀的企业,并且相信优秀的企业必定胜过大多数一般的企业。
二、强大的竞争优势是好企业的共同特征
分析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选择企业的核心标准-竞争力。
老欧在他的文集中谈到:“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创新的加快,经济全球化,使企业的竞争的剧烈程度是空前的。一个企业若无相当的竞争力,其生存很快就成问题了,连是否存在都成问题,又谈何价值,成长呢?
对于没有丝毫竞争力的企业,随时都面临着关门!这一点对那一家企业都一样,上市公司也一样!若不从机制上解决培养企业竞争力的问题,迟早证券市场会变成投资者的屠宰场,或许你可以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但可能这一天何时到来,上帝是不会告诉你的,因为上帝的钱也在股市被套住了。
还是靠自己吧。为投资多上几把保险锁。而企业竞争力是其中最牢的一把。竞争优势也可以分不同的强度:
一流优势:(1)技术领先(2)垄断 (3)资源独占
二流优势:(1)品牌影响力、忠诚的客户(2)高的市场占有率
三流优势:(1)产品和服务的独特性(2)管理与人才(3)成本
测量企业竞争优势强度的标准:
1、它所具备的优势,其他企业有无?
2、这种优势是否容易模仿?
3、这种优势能持续多久?竞争中的贡献多大?
4、企业为保持这种优势作了那些工作
5、这家企业明显的劣势在哪里?”
三、企业内部素质的一些简单特征
1、主业鲜明
主业鲜明很重要。不可否认这个世界存在通才,他做什么都比别人强。但是,大部分人不具备这种能力,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四面作战谁也受不了。所以我相信只有专心致志地做一件事的人才能将事情做好,主业鲜明应当是一家好企业的特征。
假设你装修房子准备铺设电路须要一个电工,你不可能雇用一个自称星期一是钢琴师、星期二是园艺师、星期三是作家、……有时还兼做一点木器活的家伙,除非你也是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2、毛利润高
不同时期的税收政策是不同的,企业是否利用融资扩大生产以及采用多大比例各有不同,但多少成本产生多少利润是相对确定的。
毛利润是企业获利能力的数量化指标,一般来说毛利高于同行业的竞争对手的企业,有较强的竞争实力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如果整个行业毛利低是竞争恶化的体现。要警惕的是因为服务于少数特定对象且要靠高毛利才能维持生存的企业。
3、低负债
负债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即可能通过负债经营扩大生产以获得更高的利润,但也有可能被沉重的债务负担拖垮。
很多有前景的小企业就是因为不善于利用财务杠杆,导致负债累累,资金周转困难,结果工人罢工,高级职员辞职,借贷无门而倒闭。
低负债虽然保守但安全,这样的企业相对起来较理性,这样的企业即使遇到不可预测的经济萧条也比较容易生存下来。
(三)成长型小企业
彼得•林奇在《战胜华尔街》中说:“投资大、小企业都能赚钱,但如果你专注于小企业,你可能干得惊人的好!'小的’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最能赚钱的。”接着他又强调:“对于小公司,最好等到他们有利润之后再投资。”
可见,成长型小企业有无比多的机会,但同样存在着无比多的风险,很多小企业在市场的大潮中被消灭了,活下来的只有极少数的成功者,取得最初的获利能力是具备生存能力的一个基本尺度。
股价与企业的成长是休戚相关的,一个小企业成长十倍,它的股票可能翻二十倍,虽然长期的高速增长是不可靠的甚至是危险的,但是由于小企业的起步基数小,面对巨大的市场,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是可以做到的,如果投资者能够提早发现一个新兴产业中的有强大竞争实力注定会成为产业巨人的小企业,无疑就是找到了一个巨大的金矿。
关于如何寻找成长股,费雪已在他的《怎样选择成长股》作了精彩的论述,在这里也就不必多说了,投资者要吃透他的精神--挖掘并长期持有长期竞争力的高速成长的企业。
值得注意的是选择成长型小企业的新特点:随着新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运用,产品周期缩短了,竞争日益加剧,能活下去,就会占领市场。成为霸主,赢家通吃!
企业财务报表上的利润成长在选择股票上居于不太重要的地位,对企业的竞争实力的研究居于越来越高的地位,找出未来产业的领头人,找出未来产业的霸主是最重要的。
(四)如何衡量企业的价值
首先,谁也无法给企业定一个标准的价值,因为企业与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价值只能是一个相对的区间,价格永远不可能等同于价值。
对价值的判断只存在于投资者的自由心证中,绝没有一样的标准,即便你是一个财务专家可以对企业进行精确计算,最后的结果也只是你个人的价格,而不是市场的价值。格莱葛姆、巴菲特、费雪、林奇各有各的价值衡量标准,但并没有妨碍他们投资的成功。
投资者获利只能由价格差产生,价格是否偏低的判断标准只能依据相对过去的价格以及未来市场的合理定价,而这个判断的正确程度取决于投资者的综合能力。
有些人非常机械地自我认定一个标准:一定要等到一个低于价值区域的绝对安全的价格,其结果只能是绝对等不到,或者是在临终之前等到了,但并没有机会享受。
如果连巴菲特都会为了投资好企业,而将标准由“极有吸引力的价格”改为“有吸引力的价格”,并且认为:“以不同凡响的价格买入一家普通的企业,不如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不同凡响的企业。那么你又怎么能僵化地按照自己的市盈率标准来规定一个企业的真实价值呢。
盲目的低价策略只能陷入一个又一个的低价陷井,如:环保股价1999年收益为0.73元,你又怎么能够想象它能从2000年的37元跌到今天的13元钱呢。真正的安全与价值只能来自于对企业的长期发展与长期竞争能力。
我现在的判断标准就是:找到一个好企业,而这个企业的价格的确经历一、两次市场恐慌的长时间大幅调整,市盈率到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而企业的长期发展将继续大幅向前,那么我就认为这家企业的价值是低估的。
第九章、你能战胜自己吗?
“市场,像上帝一样,帮助那些自助者。”
(美国)沃伦•巴菲特
人的天性中有许多不好的东西,如好吃懒做、贪心、狂妄自大、喜欢得到别人的认同、不肯承认错误.....只有克服了这些缺点,人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才能。
知行合一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即使你有再多的知识、有最好的武器与方法,但你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缺点,你一样不能很好地运用这些取得成功。成功的人往往是一些品德高尚的人,各行各业的出众者都是如此,成功的投资者也应具备一些与投资致关重要的基本素质,如耐心、勇敢、谦虚、....等。
一、耐力与恒心
由于股市的剧烈变动,总有人把握不住自己,对自己的选择持深深的怀疑态度,他需要寻找一种参照体系,他急于知道自己的行为结果,他试图把所有的信息都收进来。另一方面,股市的急剧变动,发出与投资人所关心之事相吻合的信息的频率也相当高,这便影响了人的知觉系统,产生对信息理解的不确切。市场中尽是一些受过良好教育,并拥有丰富经验的投资专业人员,他们最善长的就是让市场更疯狂、更混乱,唯有如此,他们才能显得比散户更聪明、理智一点,股票投资人感受到的压力是非常大的。
很多事情尽管你已经作出了正确的判断,并且已经作出了勇敢的决定,但是你没有耐力与恒心一样不会成功,企业的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近的进程,没有耐心去等待无异于拔苗助长,其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
当然,长期的耐心是很难做到的,就连巴菲特有时也会犯这种错误。巴菲特是这样批评自己在航空业投资的错误:“我承认,我和别人一样有种渴望。渴望干点什么,特别是在无事可干的时候。”
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困难就不去努力,虽然你作不了最有耐心的事情,但只要你尽力作了,会比丝毫不付出努力得到更多的回报。
在耐力与恒心这一点上我终生感谢我的父亲,如果不是他对我从小进行的教育与训练,生性暴燥的我早就不知犯了多少错误了,也不可能有今天,耐心为我今后的投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勇敢与自信
勇敢与自信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勇敢的表现主要在行动,而自信主要表现在思想,自信决定勇敢,二者对投资的影响是相当重要的,试想你如果不自信不勇敢,面对高风险的市场,你如何能够作出投资决策。
说到自信,我要感谢我夫人对我的持续鼓励,人的自信是不可能从自己的父母那得到太多的,因为他们对自己子女的评价通常不客观,自信只能从外界的肯定得到,而配偶是最多与最可靠的信息来源,古人云:成家立业,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然,这些都是题外话了。)
勇敢的表现的两个特征:1、无知者无畏。2、大智大勇。
前者是因为不知道风险来自于何处,后者是因为知道事物的发展必然规律、并能掌握控制风险的勇敢;二者在短期的效果差别不大,但长期来看却有天渊之别;前者的成功在于幸运,但幸运是少有而不经常的,后者的成功则是基于对事物的客观分析,他的结果是必然的而且是长期有效的。
大部分投资者在市场中都是愚勇可嘉的,而向大智大勇转变唯有通过学习才能得到,拉罗什富科在《感想集:道德方面的格言与箴言》中说:“最大的才能是按真实价值评价事物的能力。”了解事物的真相,才能做到真正的勇敢。
勇敢在投资方面的重要意义:
1、勇于做最孤独的事情;
2、勇于做最有耐心的事情;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4、勇于坚持正确的判断。
当然,这些勇敢都建立在你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上。格莱葛姆说:““你不会因为这些人的不同意,而判断正确或错误。你之所以正确,是因为你的资料和推理是正确的。”
三、谦虚与谨慎
自信与勇敢在不善于控制时,有时会发展为狂妄自大、匹夫之勇,事物走向反面通常是有危害的,而谦虚与谨慎是对自己最好的约束。
谦虚才能使人进步,没有哪个大学者是狂妄之徒,因为他们研究得越深就越觉得自己在知识面前的渺小,圣贤尚且如此,我辈俗人又有什么可骄傲的资本呢?
谨慎能减少轻率的错误,虽然过于谨慎会错过一些机会,但是“要想跑第一,你首先要跑完全程。”你失去少数机会并不可怕,(事实上股市总是充满机会的)可怕的是一次致命错误的打击。
对于自己有把握的东西要自信与勇敢,对于自己不明白的东西要谦虚和谨慎。
只有具有谦虚的品质才能勇于承认错误,才不会一错到底。
马蒂•舒华兹说:“再成功的投资者,也会有失误的时候,而对待损失的态度却是不同的,不同的态度又带来了不同的结果。大部分的交易员最后总是输钱的原因在于,他们宁愿赔钱也不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
四、孤独与冷静
人一生都是孤零零的,任何人都不可能帮你,只能依靠自己。证券市场尤其如此,因为零和市场的本质决定了每个人都是你的敌人。从众结果注定就是利润平均化,成为碌碌无为之辈,成功的投资者要勇于反大众,要以孤独为乐,你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你只要研究自己的判断是对还是错,力争成为少数人。
独孤求败的确是很高的一种境界。
孤独的人往往冷静。
冷静对于投资者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素质,市场在很多时候处于一种发疯的状态,很少有人不被它影响而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冷静的投资者是要有一点笑看潮起潮落的超然的。
只有冷静等待才能等到大机会。
马克•魏恩斯坦说:“我在交易中亏钱不多,因为我善于等待真正时机。大多数人不善于等待时机,他们在天还漆黑的时候便匆匆进入森林,而我却会等待至天亮。虽然猎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动物,能够捕捉草原上的任何动物,但是它会等到完全有把握时才会捕捉猎物,它可以在树丛中等上一周,就是等那正确的一刻,而且它等待捕捉的并不是任何一只小羚羊,而是一只有病的或破脚的小羚羊,只有当万无一失的时候,它才会去捕捉。对我来说,这就是真正专业式的交易方式的缩影。”
独立思考、灵活与原则的辩证关系、......影响到成功的因素太多了,不是这一篇短短文章所能谈尽的,我只是讲了一些我认为最重要的,无疑这一章是我写得最差的,在今后的岁月里我将不断修改这一章,不能十全十美,就留一些遗憾吧。
“我一直相信我自己的眼睛远胜于其他的一切。”
(美国)沃伦•巴菲特
一、我对投资的研究思路
1、为什么在市场中中赚钱越来越难,因为市场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有效率;
2、但市场并不总是有效率的,它总是提供一些或大或小的机会,要想获利必须抓住大机会;
3、市场的大机会不在于短线暴利,而在于市场的长期向上性特征,其本质是由处于生命周期上升期的产业拉动的;
4、历史已经证明了简单长期持有策略胜过大部分主动策略,所以尽量不要离开市场;频繁操作的成功是微乎其微的小概率事件,长线投资才能得到最投机的幸运;
5、长线投资获利的秘决--复利;
6、提高获利效率与安全的特别方法--集中投资;
7、为了得到稳定的复利,集中投资于好的产业与企业是双保险;只投资于有长期发展潜力的行业;在好的行业中选择有超强竞争力的好企业;新股、次新股是推动市场的重要动力,里面经常有一些新兴产业,所以要重点关注;极少数的预创新高的老股有一定价值,但最好还是不予关注;
8、善于利用技术分析可以拓展安全空间,得到更高的复利;利用技术分析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到买进后就很难跌到自己的价位,或者说是一个长期不容易产生重大损失的价位。尽量避免止损就是最佳的止损策略。
9、投资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高素质是最真实的强度;领先主动上涨是最明显客观的强度;较高的股价是基本强度也是最不被重视的强度,将三者组合运用可以提高成功率;
10、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市场越大,就越要专注于高概率机会的小范围。我所研究与运用的方法只适用于小盘、次新、高价、科技股,不要想抓住所有的机会。在金矿边上找金子比在垃圾堆中找容易多了,不看低于20的股票。
11、好的行业与企业通常是大众所喜欢的,价格往往是高估的,在下跌的市场中买入或在经历长期调整的低位买入,是较好的选择,虽然这个价格未必是极端便宜的,但却是较合理的。它至少符合一个巴菲特的原则:以一般的价格买入一家不同寻常的公司,比以不同寻常的价格买入一家一般的公司要好得多。
12、有效的方法能否成功运用还在于投资哲学的成熟。
二、我的原则
1、首要原则:安全!复利!
2、买入原则:如果不愿持有十年,就不要考虑持有十分钟;如果不愿全仓买入,就一股也不要买。
3、卖出原则:上帝欲使其死亡,必先使其疯狂;没有更好的机会与更有把握的机会,不要轻易卖掉你的股票。
4、长期持有原则:耐力胜过头脑;不要轻易离开市场。
5、行动原则:不去想象你所画不出来的东西;不做没把握的事情。
6、技术分析原则:模糊的正确远胜于精确的错误,尽量简单。
7、基本分析原则:鹰有时飞得比鸡低,但鸡永远飞不到鹰的高度。
8、止损原则:良好的买进为成功的卖出奠定了一半的基础,把止损消灭在最开始的时候。
9、等待原则:股市里的钱是永远赚不完的,但你手中的钱是可以赔完的,不要因为他人的获利而影响了自己的操作
三、我将终生牢记的大师教诲。
1、费雪说:“研究我自己和别人的投资纪录之后,有两件重要的事情必须特别注意,首先投资想要赚大钱,必须有耐性。
换句话说,预测股价会到达什么水准,往往比预测多久才会到达那种水准容易。其次,股市本质上具有欺骗投资人的特性。跟随其他每个人当时在做的事去做,或者自己内心不可抗拒的呐喊去做,事后往往证明是错的。
即使某家公司的股票价格似乎已到或接近暂时性的峰顶,而且近期内可能大幅下跌,只要我相信长期内仍值得投资,便不会出售这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我判断几年内这些股票的价格会涨得远高于目前的水准,我宁可抱牢不放。我的信念源于投资过程中对基本因素的衡量。增值潜力雄厚的公司很难找,因为这样的公司不多。但是如能了解和运用良好的基本原则,我相信真正出色的公司和平凡普通的公司一定有差异,而且准确度可能高达90%。
预测特定股票未来六个月的表现,则困难得多。....由于这些理由,我相信不管如何精研预测技巧,准确预测到股价短期走势的机率很难超过60%。而且这个估计值可能还太过乐观。既然如此,在正确机率顶多可能只有60%的情形下,便决定卖出正确机率高达90%的股票,这样的做法实在不合理。” >2、林奇说:“在股市赚钱的关键,是不要被吓跑。这一点怎样强调都不会过份。每年都会有大量关于如何选股的书问世,但如果你没有强烈的赚钱欲望,所有的资讯都是白费力气。
不论你使用什么方法选股或挑选基金,最终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一种能力,即不理睬环境的压力而坚持到投资成功的能力;决定投资者命运的不是头脑而耐力。敏感的投资者,不管他多么聪明,往往经受不住命运不经意的打击,而被赶出市场。
现在你很难找到一位宣称自己不是长期投资的投资者。但当股价下跌时,真正的考验来临了。
人们突然间变成了短期投资者,虽然他们曾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要做长期投资者。他们被情绪控制,并且忘记了当初买股票的理由--在好公司里拥有股份,他们陷入恐慌,因为股价很低。他们不是等待股价回升,相反却以低价抛出股票。毫无疑问,这时的股价最低。
没有人强迫他们这样做,他们自己急着要赔钱。
市场投机者试图对股价的短期波动进行预测,希望获取快速的利润。极少人能以这种方式赚钱。
试图跟随市场节奏你会发现自己总是在市场底部即将反转时退出市场,而在市场升到顶部时进入市场,人们会以为碰到这样的事是因为自己不走运,实际上,这只是因为他们想入非非。
没有人能够比市场精明。
你可以对自己说:'下次股市再跌,我会不理睬那些坏消息而买进下跌的股票。’但是,由于每次危机看起来比上一次更糟,因此,要想做到对坏消息不理不睬越来越难了。
在股票战胜债券的70年中,曾经有过40次超过10%的大跌,其中13次跌幅超过33%,包括1929年的暴跌。
或许还会有更大的股灾,但是,既然我没有掌握预测股灾的武器,那么,试图提前保护自己又有什么意义呢?当代40次股灾中,如果我每次卖光了股票,我每次都会后悔。即使发生了最大的股灾,股票的价格总会涨回来。
股市下跌并不是惊人的事件,它是个循环事件--就像明尼苏达州的冷空气。当冬天来了你会穿上大衣,告诉自己夏天还会来临,而不会认为冰川从此覆盖全球。”
3、巴菲特说:“恐惧和贪婪这两种传染性极强的灾难的偶尔爆发会永远在投资界出现。这些流行病的发生时间是难以预料的。由它们引起的市场精神错乱,无论是持续时间还是传染程度同样难以预测。因此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任何一种灾难的降临或离去。我们的目标应当是相当适度的:我们只是要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而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我们将继续对政治预言和经济预言置之不理,这些东西对许多投资者和商人来说是代价昂贵的消遣。30年前,谁也无法预测到越南战争的大面积扩散、工资与物价控制、两次石油危机、总统辞职、苏联解体、道指在一天之内大跌508点,或是短期债券的收益率在2.8%至17.4%之间波动。
但让人惊奇的是,这些巨型并未对格莱葛姆的投资原则产生丝毫不利的影响。它们也没有导致以离谱的价格荒谬地协议收购优秀的公司。而且,请想像一下,如果我们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使我们递延或改变对资本的运用,那我们的代价将是什么。事实上,我们通常是在人们对某种宏观事物的恐惧达到顶峰时进行了最成功的收购。
恐惧是追求时尚者的敌人,却是保守固执的原教旨主义的朋友。”
Friday, December 13, 2013
Property trust sector expected to be stable
The ever-closer prospect of higher interest rates has thrown a pall of gloom over local property trusts, but a new report gives a more optimistic outlook. 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deems the sector "stable" in 2014, indicating that investors' fears are exaggerated. But those fears have taken their toll, turning S-Reits - as local 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 are known - from stand-out performers to under-performers this year.
The spectre of the United States Federal Reserve cutting back its stimulus plan will mean higher interest rates both in the US and Singapore. That, in turn, will increase costs for Reits here and crimp the healthy payouts they have been making. The concerns among investors have helped send the FTSE ST Reit Index down over 10 per cent this year. But Moody's noted in a report out on Monday that while rising rates lead to higher borrowing costs, more than half of the debts of the 13 rated S-reits are tied to fixed rates.
The international rating agency also believes the sector may be insulated from rising rates because of low refinancing obligations. Most of their debt maturities are well spread out with no more than 30 per cent needing to be refinanced in a single year. The Moody's report essentially underlines what it said in a report issued three months ago.
But while refinancing is manageable, it said the level of risk among the S-reits varies. Suntec Reit, which has about $750 million of debt due next year, has the highest financing risk, although Moody's noted that it has a strong funding track record, even through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The least worrying in this regard is Mapletree Greater China Commercial Trust, which has no debt due until 2016.
Moody's expects the sector's earnings before interest, tax, depreciation and amortisation to grow 4 per cent in 2014, "fuelled by larger asset base and rent increases on existing properties". "Overall, occupancy and rental rates will remain stable, supported by a manageable pipeline of new supply across most segments and proactive lease management to pre-commit rentals in advance of expiry," it added. It expects office occupancy rates to improve on the back of tight supply, particularly in the 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 (CBD), where new space will be limited next year and with nothing in the pipeline for 2015.
The amount of space coming onstream in the CBD - where giants like CapitaCommercial Trust and Keppel Reit derive most of their income - next year is expected to fall below the five-year average take-up rate for offices. That could mean rents, which bottomed this year, are likely to recover gradually in 2014.
As for retail space, despite a large supply in suburban areas - where CapitaMall Trust and Frasers Centrepoint Trust have the greatest exposure - Moody's expects occupancy and rental rates to remain stable, supported by rising gross domestic product per capita and higher tourism receipts.
Similarly, business and science parks - where Ascendas Reit has the largest exposure - are largely expected to see stable occupancy and rental rates, as about 71 per cent of the upcoming space has already been taken up. On the other hand, a sharp spike in new warehouse supply could weigh down occupancy and rents, said Moody's. Mapletree Logistics Trust and Cache Logistics Trust have the largest exposure in this area.
Thursday, December 12, 2013
Build A Dividend Portfolio That Grows With You
In investing, knowledge is power. To paraphrase Ben Graham's investment advice, you should strive to know what you are doing and why. If you don't understand the game, don't play it. Stay away until you do.
If you are considering building a portfolio for income, this article will help guide you toward success, which means getting portfolio income that provides for your financial needs long after you've stopped working. We're not proposing a get-rich-quick plan. In fact, we're saying the best investments come with patience and common sense.
The Scourge of InflationInflation and market risk are two of the main risks that must be weighed against each other in investing. Investors are always subjecting themselves to both, in varying amounts depending on their portfolio mix. This is at the heart of the dilemma faced by income investors: finding income without excessive risk.
At 5%, a $1-million bond portfolio will provide an investor with a $50,000 annual income stream and will protect the investor from market risk. In 12 years, however, the investor will only have about $35,000 of buying power in today's dollars assuming, a 3% inflation rate. Add in a 30% tax rate and that $50,000 of pre-tax and pre-inflation adjusted income turns into just under $25,000.
Is that enough for you to live on? Welcome to the scourge of inflation.
Why Dividends?An equity portfolio has its own set of risks: non-guaranteed dividends and economic risks. Suppose that instead of investing in a portfolio of bonds, as in the previous example, you invested in healthy dividend-paying equities with a 4% yield. These equities should grow their dividend payout at least 3% annually, which would cover the inflation rate, and would likely grow at 5% annually through those same 12 years. If the latter happened, the $50,000-income stream would grow to almost $90,000 annually. In today's dollars that same $90,000 would be worth around $62,000, at the same 3% inflation rate. After the 15% tax on dividends, (also not guaranteed in the future) that $62,000 would be worth about $53,000 in today's dollars. That's more than double the return provided by our interest bearing portfolio of certificate of deposits and bonds.
A portfolio that combines the two methods has both the ability to withstand inflation and the ability to withstand market fluctuations. The time-tested method of putting half of your portfolio into stocks and half into bonds has merit, and should be considered. As an investor grows older, his or her time horizon shortens and the need to beat inflation diminishes. In this case, a heavier bond weighting is acceptable, but for a younger investor with another 30 or 40 years before retirement, inflation risk must be confronted or it will eat away earning power.
A great income portfolio, or any portfolio for that matter, takes time to build. Therefore, unless you find stocks at the bottom of a bear market, there is probably only a handful of worthy income stocks to buy at any given time. If it takes five years of shopping to find these winners, that's OK. So what's better than having your retirement paid for with dividends from a blue chip with great dividend yields? Owning 10 of those companies or, even better, owning 30 blue-chip companies with high dividend yields!
Motto: Safety First Remember how your mom told you to look both ways before crossing the street? The same principle applies here: the easiest time to avoid risk in investing is before you start.
Before you even start buying into investments, set your criteria. Next, do your homework on potential companies and then wait until the price is right. If in doubt, wait some more. More trouble has been avoided in this world by saying "no" than by diving right in. Wait until you find nice blue chips with bulletproof balance sheets yielding 4 to 5% (or more). Not all risks can be avoided, but you can certainly avoid the unnecessary ones if you choose your investments with care.
Setting Up Your PortfolioHere are the six steps to guide you in setting up your portfolio:
Diversify Among at Least 25 to 30 Good Stocks Remember, you are investing for your future income needs - not trying to turn your money into King Solomon's fortune; therefore, leave the ultra-focused portfolio stuff to the guys who eat and breathe their stocks. Receiving dividends should be a main focus - not just growth. You don't need to take company risk, so don't.
Diversify Among Five to Seven IndustriesHaving 10 oil companies looks nice - unless oil falls to $10 a barrel. Dividend stability and growth is the main priority, so you'll want to avoid a dividend cut. If your dividends do get cut, make sure that it's not an industry-wide problem that hits all of your holdings at once.
Choose Financial Stability Over GrowthHaving both is best, but if in doubt, having more financial wherewithal is better than having more growth in your portfolio. This can be measured by a company's credit ratings. Also, the 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 ranks all of its stocks from A++ to a D. Focus on the 'As' for the least risk.
Find Companies with Modest Payout Ratios (Dividends as a Percentage of Earnings)A payout ratio of 60% or less is best to allow for wiggle room in case of unforeseen company trouble.
Find Companies with a Long History of Raising the DividendBank of America's dividend yield was only 4.2% in early 1995 when it paid out $0.47 per share. However, based on a purchase made that year at $11.20 per share and the 2006 dividend of $2.12, the yield that an investor would have earned for that year based on the stock's original purchase price would be 18.9% in 2006! That's how it's supposed to work.
Good places to start looking for portfolio candidates that have increased their dividends every year are the S&P's "Dividend Aristocrats" (25 years) and Mergent's "Dividend Achievers" (10 years). The 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 is also useful in identifying potential dividend stocks. Companies that have raised their dividends steadily over time tend to continue doing so in the future, assuming that the business continues to be healthy.
Reinvest the DividendsIf you start investing for income well in advance of when you need the money, reinvest the dividend. This one action can add a surprising amount of growth to your portfolio with minimal effort.
The Bottom LineWhile not perfect, the dividend approach gives us a greater opportunity to beat inflation, over time, than a bond-only portfolio. If you have both, that is best. The investor who expects a safe 5% return without any risk is asking for the impossible. It's similar to trying to find an insurance policy that protects you no matter what happens - it doesn't exist. Even hiding cash in the mattress won't work due to low, but constant, inflation. Investors have to take risk whether they like it or not, because the risk of inflation is already here, and growth is the only way to beat it.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