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Time

Monday, January 12, 2009

外资抛售中资银行股不足惧

近日,外资战略投资者纷纷出售到期解禁的中资银行股股权,套现其增值不少的中国各银行H股股份。美国银行以28亿美元出售持有的中国建设银行2.5%股份,获利11亿美元;瑞银集团以8.35亿美元出售了其在中国银行1.33%的持股,实现近3.35亿美元的利润,李嘉诚也通过出售其慈善基金持有的部分中国银行股票,套现近5亿美元,英国苏格兰皇家银行等机构也在协商出售其持有的股票。这是自2005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共向中国的银行投资250多亿美元中的一小部分,但在解禁后集中抛售并引起中资银行股股价纷纷大幅下跌,备受关注。

在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危机而导致大部分机构和投资都出现亏损的背景下,金融机构出售流动性强且比较优质的资产以修复因全球金融危机而恶化的资产状况,是一项正常的选择。而所持到期的中资银行股正是这样的可售出资产,通过折价配售不仅购买者踊跃,而且兑现了巨额利润,获得宝贵的现金。促使外资机构离场的另外一个原因是,部分机构(如瑞银)对中国银行股未来前景较为悲观。尽管中资银行股价较为合理,但随着经济衰退,大量企业倒闭可能导致存量信贷业务增加不良资产率,而刺激性的拯救方案也会导致政府部门要求更为激进信贷政策,即给那些缺乏抵押或者前景不妙的项目和公司提供融资。不过,目前来看,外资抛售的主要原因还是以改善自身资产状况为主。

当初中国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主要原因是,提高改制后的中资银行的投资吸引力来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实现顺利上市,并借助外资股东来提升银行的营运质素与内部管理,提高风险管理和产品创新水平。目前来看,这些所谓的战略投资者更像是财务投资者,这也可能是时机造成的印象,金融危机促使他们撤离。

但是,必须指出的是,大型商业银行并不具备依靠外部股东来改善治理的可能,因为大型商业银行必然以“我”为主,外资股东影响力较弱;其次,双方在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具有竞争性。相反,外资入股的中小商业银行并没有遭受抛售(这也可能因为禁售期与上市地点的因素),荷兰银行还增持了在北京银行的股份,因为外资机构在中小银行具有更大的话语权并以此积累更多中国市场经验。因此说,大型商业银行应该以大规模引进海外金融人才以及减少行政部门对银行商业运作的干预来改善治理,而不是依靠所谓的战略投资者。

战略投资者成功协议出售表明,国际投资者对中国银行股仍具信心。但是,目前仍不清楚接手人都有谁。如果说原始配售是为了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那么,美国银行在去年5月、11月两次从汇金公司手中低价购买250多亿股建行H股股份,在2个月后,却又以出于自身财务状况等因素,减持56.2亿股建行股份图利不菲。

目前,淡马锡控股、亚洲开发银行和三菱东京UFJ银行等所持有的中国银行股权已于2008年12月31日解禁;工商银行战略投资者包括高盛和安联,其禁售期也将于今年4月份期满。未来这些投资者是否会陆续减持令人关注,这将直接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走势,也意味着一场盛宴的结束。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