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 Time

Sunday, May 5, 2013

新版八國聯軍

舊版八國聯軍是老番攻打大沽口,陷天津,取北京;新版八國聯軍將是老番攻打股、匯、債,陷香港,取京滬深,這會在何時出現?估計當中國解決地方債,內銀升到開巷時。

昨天講了兩個可以攻打A股的戰場,今天講的戰場將是打到埋身,在中國本土開啟的戰事,這個本土包括香港這個市場,因為我們有H股,有人民幣債,有QFⅡ,最重要的是可以有不少今時尚未出世、未知條款的衍生工具。

本土戰事可在香港
金融市場有個不成文的經驗教訓,每個開放的市場,都會經歷次勁跌九成的股災,香港在73年便試過。當年在外資利獲家的擺動下,恒指是由900多點升上1,700多點,再跌至150點,升幅近倍,跌逾90%。

泰國股市亦有相同經歷,日本更不用說;A股雖然也曾經大跌過,但當時A股仍是封閉市場,可以講,是「自己人打自己人」,是內亂,而不是八國聯軍式的外侮。

香港股市幾乎每十年都有一次股災,都是老外翻手為雲,覆手為雨所造成的:

  1973年有利獲家;

  1987年有一眾外資行如詹金寶,W.I. Carr等;

  1993年有大摩;

  1998年有以索羅斯為首的270位對冲大鱷;

  2000年的科網爆破,雖有香港自己友(如電訊盈科)的主導,但亦離不開當時外資的擂鼓;

  2007/08年外資催谷中國概念股,如大家看圖,當見不少中國概念股,和不少港股,都是在當年見出迄今的歷史高位。

A股是溫室幼苗
回看A股,可有這樣精采的經歷?沒有,因為A股市場仍未全開放,仍是在溫室裏生長中的幼苗:正是少年不識「股災味」,未可語冰。

由1973至2008的六次大型股災/跌市中,老外用的手段都有不同,其理則如一:

  (1)先捧;

  (2)後殺;

  (3)用上不同的衍生工具,債、股、匯可齊上;

  (4)會鑽法制空子;

  (5)會勾結「漢」奸;

  (6)會製造社會恐慌,發動群眾(被愚的股民)走貨、走資使之自亂陣腳,老外就可上下其手。

阿爺也不是沒有考慮過這個新版八國聯軍,但能做得甚麼?

  (1)人民幣要國際化,結果一定要開放金融市場,這跟開門揖盜,無大分別。

  (2)中國企業要走出去,好歹都會被人搵些笨。

  (3)貪官污吏的錢要走出去,有人幫洗錢,就算是投資被人「食夾棍」,就當是當作是洗錢的成本。

  (4)美國定會用盡方法,要求中國開放金融市場,好讓對冲大鱷去中國搵食;一如做香港世界一樣,都是以自由市場之名,來作金融搶掠。

有人認為,金融市場定要開放,這也確是,但總不應是開放了市場,老外就必入來搶,投資市場是共同富裕,如果是你老外富了,我們就窮了,是天理嗎?可惜有時是無天理的,要保障自己財產,只好靠自己,首先就是要先認識新版八國聯軍。

邊陲之地先做買賣
清乾隆皇帝以自身為天朝大國,只可憐老外千里迢迢跑來,就放在廣州、澳門邊陲之地,任之經商,這跟今時的讓香港有H股,有不少人民幣產品一樣,當然,這個邊陲之地尚有新加坡、倫敦、紐約等的人民幣與海外中資股的市場,當有日這些市場大到可以動搖中國A股市場時,就會出現「農村包圍城市」的攻勢,一如1989年日本股市被在新加坡的日經期指扳倒一樣。在這裏,大家定不能小看新加坡的角色,無他,新加坡跟中國,是個厲害關係;香港跟中國始終有個宗主關係,除非日後的政府是個反中政府,就會有機會讓老外大動手腳,要不然,只要勸喻下,都可以對老外起些制約。這在1998年的香港股匯受衝擊之中,就有用上,這個扯遠了,暫不談。

中國是個13億人的市場,隨著中央刻意令人民收入增加,當增加得多時,這個13億人的財富遲早會轉去錢搵錢,好聽的叫「投資」,更正確的是「投機」,投機就必涉貪念,老外就是會利用普羅大眾的貪,去設陷阱。

屆時應有不少衍生工具,去鼓動13億人去作高回報投資,不過在高回報之下,就未必保本,這是雷曼產品的必然性。無論監管局怎去教育投資者,到貪念一起,投資者都是當耳邊風,賺了就講風涼話,謂投資者教育保守,蝕了,一就心甘命抵,一就上街示威要求賠償,屆時中國的投資者會怎辦?筆者不知,但可以肯定,這種情況會隨著中國普羅大眾的收入增加,財富增加,而屢見不鮮,結果是造成另類的白銀外流。

先不要太貪
阿爺能否制止這類新版八國聯軍?相信不易,因為老外的財技真是五花八門,我們的財技仍是相對落後,用大刀長矛的義和團怎敵船堅炮利的八國聯軍?幾時打到嚟?

新版八國聯軍像舊版八國聯軍一樣,不會一下子吃掉中國這個最後的發大達機會(印度發展到可以值得老外去劫,怕要相當日子)而是會逐少逐少割來吃,亦因此,初期不會一下子推低你90%,而是來來回回地閹割。

欲避過新版八國聯軍之劫,先要不太貪,貪少少可以,但求能改善生活便是,如要炒買而發達,先問問自己有幾多功夫。

當見到旁邊股友都瘋狂時,自己便要醒覺,凡是股升了三成的,今時亦要醒覺,除非環球經濟全面復甦。

當然,如見到眾多老外投行在香港或中國高調地設辦事處時,更要醒覺,劍在出鞘。

你可以當筆者這幾天的文章是「老作」,若是,也不妨剪下,待看三、五、七年,再拿出來驗證又何妨?

No comments: